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某化肥厂遗留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健康风险评估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0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页
    1.2 相关研究进展第14-18页
        1.2.1 化肥厂污染研究第14-15页
        1.2.2 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第15-16页
        1.2.3 遗留场地污染研究第16-17页
        1.2.4 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第17页
        1.2.5 污染场地修复研究第17-18页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第18-20页
第二章 区域概况及实验分析方法第20-28页
    2.1 区域概况第20-22页
        2.1.1 合肥市地理概况第20页
        2.1.2 合肥市自然资源概况第20页
        2.1.3 合肥市经济发展概况第20-21页
        2.1.4 研究区域概况第21-22页
    2.2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第22-24页
        2.2.1 采样点的布设第22页
        2.2.2 样品的采集第22-23页
        2.2.3 样品的制备第23-24页
    2.3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4-25页
        2.3.1 实验试剂第24-25页
        2.3.2 实验仪器第25页
    2.4 主要实验分析方法第25-28页
        2.4.1 土壤pH测定第25-26页
        2.4.2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测定第26页
        2.4.3 土壤有机质测定第26-27页
        2.4.4 土壤有效硫测定第27页
        2.4.5 土壤样品重金属含量测定第27-28页
第三章 化肥厂遗留场地土壤理化指标分析第28-32页
    3.1 场地土壤pH值测定结果第28页
    3.2 场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测定结果第28-29页
    3.3 场地土壤有机质测定结果第29-30页
    3.4 场地土壤有效硫测定结果第30-32页
第四章 化肥厂遗留场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第32-47页
    4.1 评价方法第32-35页
        4.1.1 单因子指数法第32-33页
        4.1.2 内梅罗指数法第33-34页
        4.1.3 地累积指数法第34页
        4.1.4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第34-35页
    4.2 评价标准第35-37页
        4.2.1 土壤环境标准第35-36页
        4.2.2 评价标准的选择第36-37页
    4.3 评价结果第37-45页
        4.3.1 单因子指数法评价结果第37-39页
        4.3.2 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第39-41页
        4.3.3 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第41-42页
        4.3.4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结果第42-45页
    4.4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五章 化肥厂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第47-63页
    5.1 健康风险评估程序第47-48页
    5.2 非敏感用地暴露评估模型第48-51页
        5.2.1 经口摄入土壤途径第48页
        5.2.2 皮肤接触土壤途径第48-49页
        5.2.3 经呼吸系统吸入土壤颗粒物途径第49页
        5.2.4 暴露量评估模型参数取值第49-51页
    5.3 毒性评估第51-52页
    5.4 健康风险表征第52-54页
        5.4.1 不同暴露途径单一重金属污染物的致癌风险第52-53页
        5.4.2 不同暴露途径单一重金属污染物的危害商第53-54页
        5.4.3 暴露途径风险贡献率第54页
    5.5 健康风险评估结果第54-57页
        5.5.1 致癌健康风险第54-55页
        5.5.2 非致癌健康风险第55-57页
        5.5.3 风险贡献率分析第57页
    5.6 污染场地土壤风险控制值第57-60页
        5.6.1 基于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第58页
        5.6.2 基于非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第58-59页
        5.6.3 土壤风险控制值计算结果第59-60页
    5.7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方法初选第60-61页
        5.7.1 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方法第60-61页
        5.7.2 修复方法的初选第61页
    5.8 本章小节第61-6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6页
    6.1 结论第63-64页
    6.2 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2页
致谢第72-73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UV/H2O2工艺对水中布洛芬的降解研究
下一篇:倒置A~2/O工艺处理低C/N污水及外加碳源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