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10-17页 |
1.1 关于几个问题的阐明 | 第10-11页 |
1.1.1 关于廉政的内涵 | 第10页 |
1.1.2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时间界定 | 第10-11页 |
1.1.3 关于工农革命军和红军的问题 | 第11页 |
1.2 选题研究意义(含科学与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2.1 选题的科学意义 | 第11页 |
1.2.2 选题的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4.1 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2 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背景 | 第17-21页 |
2.1 内在要求:工农革命军(红军)成分的复杂性妨碍党的任务的实现 | 第17-18页 |
2.2 外在需要:农村游击环境下党所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 第18页 |
2.3 迫切需要:“左”倾错误对党一心为民清廉形象的破坏 | 第18-19页 |
2.4 目标指向:党的廉政建设是党立足井冈,进行武装割据的需要 | 第19-21页 |
3 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实践 | 第21-35页 |
3.1 组织上:执行严明的纪律 | 第21-26页 |
3.1.1“铁的团体,钢的纪律” | 第21-23页 |
3.1.2 加强对纪律的检查和监督 | 第23-24页 |
3.1.3 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 第24-26页 |
3.2 管理上:实行民主的制度 | 第26-28页 |
3.2.1 士兵委员会制度 | 第26-27页 |
3.2.2 党代表制度 | 第27页 |
3.2.3 支部建在连上 | 第27-28页 |
3.3 思想上:加强廉政的教育 | 第28-31页 |
3.3.1 注重从思想上入党,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水平 | 第28-30页 |
3.3.2 强调调查研究,转变工作作风 | 第30-31页 |
3.4 党群关系上: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密切与群众关系 | 第31-35页 |
3.4.1 推行苏维埃民主化,保证苏维埃与广大民众的密切联系,防止官僚主义 | 第32页 |
3.4.2 依靠群众,加强对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的监督 | 第32-33页 |
3.4.3 关心群众生活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 | 第33-35页 |
4 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 第35-39页 |
4.1 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主要方式 | 第35-37页 |
4.1.1 开办党团训练班来提高党政干部的理论水平 | 第35-36页 |
4.1.2 践行群众路线外化党政干部廉政行为 | 第36页 |
4.1.3 红色标语宣传来营造廉政环境 | 第36-37页 |
4.1.4 士委会“娱乐科”作用来强化廉政观念 | 第37页 |
4.2 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主要特点 | 第37-39页 |
4.2.1 激烈的斗争与廉政建设同时并举 | 第37-38页 |
4.2.2 党的廉政建设在与左倾错误斗争中进行 | 第38页 |
4.2.3 廉政建设与党的中心任务相契合 | 第38-39页 |
5 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历史意义及经验教训 | 第39-48页 |
5.1 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历史意义 | 第39-41页 |
5.1.1 纯洁了党的队伍,提高了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 第39-40页 |
5.1.2 赢得了民众对党和红军的信赖,形成鱼水般的军民关系 | 第40-41页 |
5.1.3 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利于红色政权的发展 | 第41页 |
5.2 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经验 | 第41-44页 |
5.2.1 思想上建党是党的廉政建设的灵魂 | 第41-42页 |
5.2.2 制度建设是党的廉政建设的保障 | 第42-43页 |
5.2.3 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是党的廉政建设的重要条件 | 第43-44页 |
5.3 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教训 | 第44-48页 |
5.3.1“左”倾错误对党的廉政建设的危害 | 第44-46页 |
5.3.2“九月洗党”中的失误与教训 | 第46-48页 |
6 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现实启示 | 第48-52页 |
6.1 加强思想建设,筑牢廉政基础 | 第48-49页 |
6.2 健全制度机制,规约权力使用 | 第49页 |
6.3 保持从严治党,构建清廉生态 | 第49-50页 |
6.4 坚持艰苦奋斗,心系广大群众 | 第50-51页 |
6.5 领导以身作则,形成榜样示范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