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3.1 高斯模式 | 第12-13页 |
1.3.2 大气扩散相似模式 | 第13页 |
1.3.3 统计经验模式 | 第13页 |
1.3.4 K模式 | 第13-16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第17-29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7-18页 |
2.2 试验材料介绍 | 第18页 |
2.3 田间试验设计 | 第18-20页 |
2.3.1 公主岭、溧水试验设计 | 第18-19页 |
2.3.2 浦口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2.4 观测项目 | 第20-22页 |
2.4.1 花粉源强参数观测 | 第20页 |
2.4.2 玉米花粉浓度观测 | 第20-21页 |
2.4.3 基因漂流率观测 | 第21页 |
2.4.4 微气象观测 | 第21-22页 |
2.5 拉格朗日随机行走方法介绍 | 第22-26页 |
2.5.1 基本思路 | 第22-23页 |
2.5.2 理论介绍 | 第23-24页 |
2.5.3 确定模型中的参数 | 第24-26页 |
2.5.4 随机抽样 | 第26页 |
2.6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6-27页 |
2.7 模型的检验方法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玉米开花散粉变化规律及与气象影响因子的关系 | 第29-39页 |
3.1 同一播期下不同品种间的比较 | 第29-32页 |
3.1.1 逐日散粉量间的差异与分析 | 第30-31页 |
3.1.2 逐时开花率间的差异与分析 | 第31-32页 |
3.2 相同品种间不同播期下的比较 | 第32-34页 |
3.2.1 逐日散粉量间的差异与分析 | 第32-33页 |
3.2.2 逐时开花率间的差异与分析 | 第33-34页 |
3.3 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 | 第34-37页 |
3.3.1 开花率与温度、相对湿度的关系 | 第35-36页 |
3.3.2 开花率与太阳短波辐射强度的关系 | 第36-37页 |
3.4 结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玉米花粉源区散粉规律模拟 | 第39-53页 |
4.1 对单株玉米逐日散粉量模型的建立 | 第39-43页 |
4.1.1 正态分布模型的建立及输出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4.1.2 统计经验模型及输出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1.3 对两模型输出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4.2 逐日(时)开花率模型的建立 | 第43-46页 |
4.3 对玉米开花率其他形式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46-49页 |
4.3.1 Poisson分布模型 | 第46页 |
4.3.2 Weibull分布模型 | 第46-47页 |
4.3.3 调整参数后的正态分布模型 | 第47-49页 |
4.4 花粉源强模型的建立及对主要气象因子的订正 | 第49-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随机行走模式下玉米花粉扩散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53-63页 |
5.1 模型对花粉浓度输出结果的分析 | 第53-57页 |
5.2 模型检验 | 第57-61页 |
5.2.1 对逐日模拟结果的检验分析 | 第57-58页 |
5.2.2 对不同方位下模拟结果的检验分析 | 第58-59页 |
5.2.3 对不同距离下模拟结果的检验分析 | 第59-60页 |
5.2.4 对基因漂流率模拟效果的检验分析 | 第60-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3-6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6.2 特色与创新 | 第64页 |
6.3 问题与展望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