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临床研究 | 第13-23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3-16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1.2 病例筛选 | 第13-16页 |
2. 试验设计 | 第16-23页 |
2.1 随机方法 | 第16页 |
2.2 对照方法 | 第16页 |
2.3 盲法 | 第16页 |
2.4 样本量估算 | 第16-17页 |
2.5 技术路线图 | 第17页 |
2.6 研究方案 | 第17-19页 |
2.7 观察方法 | 第19-21页 |
2.8 随访 | 第21页 |
2.9 统计方法 | 第21-23页 |
研究结果 | 第23-39页 |
1. 试验完成情况 | 第23页 |
2. 基线比较 | 第23-25页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第23-24页 |
2.2 PSQI量表首次评分比较 | 第24-25页 |
2.3 失眠病情比较 | 第25页 |
3. 疗效比较 | 第25-27页 |
3.1 三组疗效组间比较 | 第25-26页 |
3.2 两组间疗效比较 | 第26-27页 |
4. 治疗后PSQI评分差值的组间比较 | 第27-29页 |
4.1 三组间数据比较 | 第27页 |
4.2 两两组间数据比较 | 第27-29页 |
5. 治疗前后量表评分自身比较 | 第29-31页 |
5.1 针耳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 | 第29-30页 |
5.2 药物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 | 第30-31页 |
5.3 针耳药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 | 第31页 |
6. 依从性比较 | 第31-32页 |
6.1 治疗依从性的比较 | 第31-32页 |
6.2 随访依从性比较 | 第32页 |
7. 随访期量表评分差值组间比较 | 第32-36页 |
7.1 三组间量表评分的比较 | 第32-33页 |
7.2 两组间量表评分比较 | 第33-36页 |
8. 随访期量表评分自身比较 | 第36-37页 |
8.1 针耳组自身评分比较 | 第36页 |
8.2 药物组自身评分比较 | 第36-37页 |
8.3 针耳药组自身评分比较 | 第37页 |
9. 安全性 | 第37-39页 |
讨论 | 第39-52页 |
1. 中国传统医学对中风后失眠的认识 | 第39-43页 |
1.1 中风后失眠的病因病机 | 第39-40页 |
1.2 中风后失眠的针灸治疗 | 第40-43页 |
2. 穴位处方 | 第43-44页 |
2.1 穴位处方的制定 | 第43页 |
2.2 穴位选择依据 | 第43-44页 |
3. 现代医学对中风失眠症的认识 | 第44-47页 |
3.1 中风后失眠的总体概述 | 第44-45页 |
3.2 中风后失眠的病因及机制 | 第45-46页 |
3.3 西医对失眠症的治疗 | 第46-47页 |
4. PSQI评估 | 第47-48页 |
5. 研究结果 | 第48-51页 |
5.1 关于可比性 | 第48页 |
5.2 疗效讨论 | 第48-49页 |
5.3 治疗前后PSQI的差值讨论 | 第49-50页 |
5.4 随访期的PSQI差值的讨论 | 第50页 |
5.5 依从性 | 第50-51页 |
5.6 安全性 | 第51页 |
6. 关于加用药物对疗效影响的讨论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件 | 第59-67页 |
附件一:综述 针灸治疗中风后失眠的研究现状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附件二:量表 | 第62-66页 |
附表一:失眠临床指标观察 | 第62-63页 |
附表二:中医证候学指标观察 | 第63-64页 |
附表三:PSQI量表 | 第64-66页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