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1-1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4-27页 |
1 材料 | 第14-15页 |
1.1 试剂 | 第14-15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15页 |
1.3 血清样本 | 第15页 |
2 条形码DNA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15-18页 |
2.1 条形码DNA的确立 | 第15-16页 |
2.2 条形码DNA参考品质粒的构建 | 第16-17页 |
2.3 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17-18页 |
3 GNP探针的制备与鉴定 | 第18-22页 |
3.1 HCVc Ag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活性的鉴定 | 第18-19页 |
3.2 GNP探针的制备 | 第19-21页 |
3.3 GNP探针的鉴定 | 第21-22页 |
4 MMP探针的制备与鉴定 | 第22-23页 |
4.1 磁性微球-HCVc Ag单抗复合物的制备 | 第22-23页 |
4.2 MMP探针的鉴定 | 第23页 |
5“GNP-HCVc Ag-MMP”三明治复合物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3-25页 |
5.1 三明治复合物反应体系中反应参数的优化 | 第23-24页 |
5.2“GNP-HCVc Ag-MMP”三明治复合物的形成和检测 | 第24-25页 |
6 HCVc Ag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评价 | 第25-26页 |
6.1 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灵敏度评价 | 第25页 |
6.2 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特异性评价 | 第25页 |
6.3 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重复性评价 | 第25-26页 |
7 HCVc Ag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初步应用 | 第26-27页 |
7.1 临床样本HCVc Ag的ELISA法检测 | 第26页 |
7.2 临床样本的HCVc Ag新型BCA检测 | 第26-27页 |
实验结果 | 第27-40页 |
1 条形码DNA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27-30页 |
1.1 条形码D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优化 | 第27-28页 |
1.2 条形码DNA参考品质粒的鉴定 | 第28-29页 |
1.3 条形码DNA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29-30页 |
2 GNP的制备与鉴定结果 | 第30-34页 |
2.1 HCVc Ag双抗体夹心ELISA法的建立 | 第30-31页 |
2.2 GNP探针制备参数的优化 | 第31-32页 |
2.3 GNP探针的鉴定 | 第32-34页 |
3 MMP探针标记HCVc Ag单抗的鉴定 | 第34-35页 |
3.1 HCVc Ag单抗标记效率的鉴定 | 第34-35页 |
3.2 MMP探针中HCVc Ag单抗活性的鉴定 | 第35页 |
4“GNP-HCVc Ag-MMP”三明治复合物的形成优化和检测 | 第35-36页 |
4.1 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中反应参数的优化 | 第35-36页 |
4.2“GNP-HCVc Ag-MMP”三明治复合物的检测 | 第36页 |
5 HCVc Ag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评价 | 第36-38页 |
5.1 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灵敏度评价 | 第36-37页 |
5.2 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特异性评价 | 第37-38页 |
5.3 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重复性评价 | 第38页 |
6 HCVc Ag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初步应用 | 第38-40页 |
6.1 临床样本的ELISA法检测 | 第38-39页 |
6.2 临床样本HCVc Ag的新型BCA检测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40-43页 |
1 条形码DNA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优势 | 第40页 |
2 GNP探针中未标记条形码DNA的去除 | 第40-42页 |
3 HCVc Ag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优点和不足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个人简历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