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序言 | 第11-13页 |
| 一、解析行政争议概念、产生根源及解决意义与机制体系 | 第13-18页 |
| (一) 解析行政争议的概念 | 第13-14页 |
| (二) 行政争议产生的根源 | 第14-15页 |
| 1. 经济根源 | 第14页 |
| 2. 社会根源 | 第14页 |
| 3. 思想根源 | 第14-15页 |
| 4. 法律根源 | 第15页 |
| (三) 解决行政争议的意义 | 第15-16页 |
| (四) 解决行政争议的机制体系 | 第16-18页 |
| 1. 行政调解制度 | 第16页 |
| 2. 行政申诉制度 | 第16页 |
| 3. 行政信访制度 | 第16-17页 |
| 4. 行政复议制度 | 第17页 |
| 5. 行政诉讼制度 | 第17页 |
| 6. 区别联系 | 第17-18页 |
| (五) 实质性行政争议解决的现状背景 | 第18页 |
| 二、新修订《行政诉讼法》对实质解决行政争议的促进作用 | 第18-23页 |
| (一) 行政诉讼法修改前后关于解决行政争议的对比 | 第19-20页 |
| (二) 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具体制度的变化 | 第20-23页 |
| 1. 受案范围扩大 | 第20-21页 |
| 2. 审查立案改为登记立案 | 第21页 |
| 3. 设置了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理行政案件的法律依据 | 第21-22页 |
| 4. 设定了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 第22页 |
| 5. 复议机关成为共同被告 | 第22-23页 |
| 三、行政诉讼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的完善建议 | 第23-30页 |
| (一) 修改的行政诉讼法的具体实施问题 | 第23-26页 |
| 1.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扩大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 第23-24页 |
| 2. 登记立案制度的漏洞和实施建议 | 第24-25页 |
| 3.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诉制度的实施建议 | 第25页 |
| 4. 模糊审查标准 | 第25-26页 |
| (二) 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的其他措施 | 第26-30页 |
| 1. 扩大调解 | 第26-28页 |
| 2. 适用行政诉讼和解 | 第28-30页 |
| 结语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