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典型案例回顾与所涉争议焦点的归纳 | 第10-13页 |
(一)李启红等十人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案情回顾 | 第10-11页 |
(二)裁判要旨 | 第11页 |
(三)李启红等人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案的争议焦点归纳 | 第11-13页 |
1.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认定标准是否恰当 | 第11页 |
2.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主体资格的认定是否正确 | 第11-12页 |
3.内幕信息及价格敏感期的认定是否合理 | 第12页 |
4.非内幕人员获取内幕信息后“建议”他人买卖或“再泄密”的行为如何处理 | 第12-13页 |
二、对李启红等人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案焦点问题的解读 | 第13-24页 |
(一)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行为违法性的判断 | 第13-14页 |
1.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认定 | 第13-14页 |
2.本案焦点问题解析 | 第14页 |
(二)李启红等人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主体资格的界定 | 第14-18页 |
1.我国立法关于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主体资格的限定 | 第15-16页 |
2.国外关于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主体资格的界定 | 第16-17页 |
3.本案对李启红等人主体资格的认定 | 第17-18页 |
(三)内幕信息若干问题探析 | 第18-20页 |
1.内幕信息真实、准确性的理解 | 第18-19页 |
2.价格敏感期的认定 | 第19页 |
3.本案争议焦点的分析 | 第19-20页 |
(四)非内幕人员“再泄密”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行为的定性 | 第20-24页 |
1.“再泄密者”和“再建议者”行为的定性 | 第20-21页 |
2.“被泄密者”或者“被建议者”相关行为的定性 | 第21-22页 |
3.本案焦点问题分析 | 第22-24页 |
三、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 第24-30页 |
(一)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立法缺陷 | 第24-25页 |
1.司法实务部门在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行为的违法性认定上效率低下 | 第24页 |
2.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主体资格的划分不周延 | 第24-25页 |
3.内幕信息及其价格敏感期未设置明确的司法判断规则 | 第25页 |
(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立法完善 | 第25-27页 |
1.内幕信息知情人员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人的准确界定 | 第25-26页 |
2.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主体资格的准确界定 | 第26-27页 |
3.补充并确定内幕信息及价格敏感期的确定性标准 | 第27页 |
(三)建立关于本罪的立法配套措施 | 第27-30页 |
1.确定监管机构与司法实务部门在内幕交易刑事违法性认定中的职责 | 第27-28页 |
2.建构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犯罪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28-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