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软件”的法律监管研究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打车软件”现象及其对监管体制的挑战 | 第14-25页 |
| 一、“打车软件”在我国的发展 | 第14-17页 |
| (一) 打车软件的定义 | 第14页 |
| (二) 打车软件的运营模式 | 第14-16页 |
| (三) 打车软件的现实功能 | 第16-17页 |
| 二、专车服务的法律性质分析 | 第17-19页 |
| (一) 法律性质分析 | 第17-18页 |
| (二) 合法性分析 | 第18页 |
| (三) 小结 | 第18-19页 |
| 三、打车个软件存在的法律风险分析 | 第19-22页 |
| (一) 出租车市场公平的法律风险 | 第19-20页 |
| (二) 交通安全与信息安全的法律风险 | 第20-21页 |
| (三) 运营模式存在的法律风险 | 第21-22页 |
| (四) 责任承担的法律风险 | 第22页 |
| 四、政府对打车软件进行监管的必要性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现有打车软件监管模式评析 | 第25-32页 |
| 一、对打车软件出租车电召的监管 | 第25-27页 |
| 二、对互联网专车的监管 | 第27-32页 |
| (一) 监管模式 | 第27-29页 |
| (二) 对通运输部最新政策解读 | 第29-30页 |
| (三) 对交通运输部最新政策的评价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域外监管模式借鉴 | 第32-36页 |
| 一、打车软件在各国的监管现状 | 第32-34页 |
| 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打车软件监管存在的法律问题分析 | 第36-40页 |
| 一、政府监管存在合法性问题 | 第36-37页 |
| 二、缺乏规范完善的政策法规 | 第37页 |
| 三、监管尺度过大,干预市场自主调节 | 第37-38页 |
| 四、各地态度不统一,管理混乱 | 第38页 |
| 五、具体监管部门不明确,缺乏专业性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打车软件法律监管的建议 | 第40-44页 |
| 一、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统一合理规范 | 第40-41页 |
| 二、明确具体监管部门,配备专业性工作人员 | 第41-42页 |
| 三、创新监管方式,采用柔性管理措施 | 第42页 |
| 四、发挥市场作用,辅以政府监管 | 第42-43页 |
| 五、引导行业建立相关服务规范,加强行业自律 | 第43-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