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创新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5 相关概念依据 | 第18-19页 |
1.5.1 农村定义与新农村概念 | 第18页 |
1.5.2 新型城镇化概念 | 第18-19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冀南平原地区民居特点 | 第20-38页 |
2.1 民居院落形式 | 第20-25页 |
2.1.1“一”字形院落 | 第20页 |
2.1.2 二合院形制 | 第20-22页 |
2.1.3 三合院形制 | 第22页 |
2.1.4 四合院形制 | 第22-24页 |
2.1.5 组合院落 | 第24-25页 |
2.2 民居住宅建筑用材特点 | 第25-26页 |
2.3 民居立面构造形式 | 第26-27页 |
2.3.1 土坯房 | 第26页 |
2.3.2 砖基房 | 第26-27页 |
2.3.3 砖房 | 第27页 |
2.4 建筑平面、层数与庭院 | 第27-29页 |
2.5 建筑的屋顶、墙体 | 第29-31页 |
2.5.1 建筑屋顶 | 第29-30页 |
2.5.2 建筑墙体 | 第30-31页 |
2.6 建筑门窗 | 第31-33页 |
2.6.1 门 | 第31-32页 |
2.6.2 窗 | 第32-33页 |
2.7 影壁 | 第33-34页 |
2.8 屏门 | 第34-35页 |
2.9 建筑色彩与装饰 | 第35-37页 |
2.9.1 建筑色彩 | 第35-36页 |
2.9.2 建筑装饰 | 第36-37页 |
2.10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冀南平原地区农村民居建筑存在的问题 | 第38-44页 |
3.1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 第38-39页 |
3.1.1 自然地理环境 | 第38页 |
3.1.2 人文环境 | 第38-39页 |
3.2 冀南平原地区农村民居建筑存在的问题 | 第39-42页 |
3.2.1 建筑外形 | 第40页 |
3.2.2 建筑功能空间 | 第40-41页 |
3.2.3 建筑材料 | 第41页 |
3.2.4 建筑装饰 | 第41-42页 |
3.2.5 基础设施 | 第42页 |
3.3 农村住宅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3页 |
3.3.1 自然和人为因素 | 第42页 |
3.3.2 规划滞后,缺乏技术指导 | 第42页 |
3.3.3 农民的文化水平低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冀南平原地区新农村民居现状 | 第44-59页 |
4.1 临漳县胡营村新民居 | 第44-50页 |
4.1.1 临漳县胡营村新民居 | 第44页 |
4.1.2 村貌与当地传统居民原型 | 第44-45页 |
4.1.3 胡营村新农村建设 | 第45-46页 |
4.1.4 新农村总体布局 | 第46-47页 |
4.1.5 新民居单体分析 | 第47-49页 |
4.1.6 新民居的建筑外环境 | 第49-50页 |
4.2 美丽乡村—寿东村粮画小镇 | 第50-58页 |
4.2.1 寿东村整体设计分析 | 第50-52页 |
4.2.2 新民居院落形式分析 | 第52-53页 |
4.2.3 新民居建筑风格分析 | 第53页 |
4.2.4 新民居的建筑外观分析 | 第53-54页 |
4.2.5 新民居的建筑平面与层数分析 | 第54-55页 |
4.2.6 新民居的建筑墙体、屋顶、门窗分析 | 第55-56页 |
4.2.7 配套设施的改造分析 | 第56-58页 |
4.3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冀南平原地区新农村民居设计建议 | 第59-64页 |
5.1 规划布局 | 第59-60页 |
5.2 院落布置 | 第60-61页 |
5.3 功能分区 | 第61页 |
5.4 建筑层数 | 第61页 |
5.5 建筑外观 | 第61-62页 |
5.6 建筑墙体、屋顶、门窗、影壁 | 第62页 |
5.7 建筑色彩与装饰运用 | 第62-63页 |
5.8 建筑节能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