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开采过程中断层活化机理与监测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1 国外突水理论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1.2.2 断层活化的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 1.2.3 断层突水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1.2.4 研究手段的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 1.3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3.2 研究路线 | 第14-16页 |
| 2 断层活化及其监测技术研究 | 第16-26页 |
| 2.1 断层活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页 |
| 2.2 断层活化监测技术方法选择 | 第16-17页 |
| 2.3 采掘活动的电阻率差异分析 | 第17页 |
| 2.4 顶板覆岩破坏高密度电法监测 | 第17-23页 |
| 2.4.1 高密度电法原理 | 第17-20页 |
| 2.4.2 观测系统布置 | 第20-21页 |
| 2.4.3 动态监测系统构成 | 第21-22页 |
| 2.4.4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 2.5 断层活化底板监测技术研究 | 第23-24页 |
| 2.5.1 断层活化底板电法监测 | 第23-24页 |
| 2.5.2 断层活化注水试验 | 第24页 |
| 2.6 断层活化对巷道破坏观测 | 第24-25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许厂煤矿断层活化顶板监测 | 第26-45页 |
| 3.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26-29页 |
| 3.1.1 矿井地层 | 第26-27页 |
| 3.1.2 工作面位置 | 第27页 |
| 3.1.3 煤层特征及其分布 | 第27页 |
| 3.1.4 顶底板特征 | 第27-28页 |
| 3.1.5 工作面地质构造 | 第28页 |
| 3.1.6 工作面水文地质 | 第28-29页 |
| 3.2 顶板监测数值模拟 | 第29-34页 |
| 3.2.1 建立FLAC3D数学模型 | 第29-31页 |
| 3.2.2 模拟结果 | 第31-34页 |
| 3.3 覆岩破坏高密度电法监测 | 第34-44页 |
| 3.3.1 裂高探测孔布置与施工 | 第34-35页 |
| 3.3.2 现场数据采集 | 第35-36页 |
| 3.3.3 探测成果 | 第36-4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4 许厂煤矿断层活化底板监测 | 第45-58页 |
| 4.1 断层活化底板电法监测 | 第45-54页 |
| 4.1.1 底板监测孔布置与施工 | 第45-46页 |
| 4.1.2 现场数据采集 | 第46页 |
| 4.1.3 探测成果 | 第46-54页 |
| 4.2 钻孔注水试验 | 第54-57页 |
| 4.2.1 注水方案 | 第54-55页 |
| 4.2.2 钻孔注水成果分析 | 第55-57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5 许厂煤矿断层活化对巷道破坏观测 | 第58-63页 |
| 5.1 巷道位移观测方案 | 第58-59页 |
| 5.2 未受断层影响巷道位移观测分析 | 第59页 |
| 5.3 受断层影响巷道位移观测分析 | 第59-61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