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32页 |
2.1 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2.1.1 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2.1.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2.1.3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2.2 生态脆弱性与敏感性研究 | 第21-22页 |
2.3 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 | 第22-30页 |
2.3.1 碳储量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2.3.2 碳储量研究方法进展 | 第24-26页 |
2.3.3 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2.3.4 森林固碳价值 | 第28-30页 |
2.4 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展望 | 第30-32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32-36页 |
3.1 自然地理情况 | 第32-33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32页 |
3.1.2 地形地貌 | 第32页 |
3.1.3 气候 | 第32-33页 |
3.1.4 水文 | 第33页 |
3.1.5 土壤 | 第33页 |
3.2 社会经济情况 | 第33-34页 |
3.2.1 行政区划及人口 | 第33页 |
3.2.2 经济发展 | 第33-34页 |
3.3 森林资源情况 | 第34-36页 |
3.3.1 植被 | 第34-35页 |
3.3.2 动物 | 第35-36页 |
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6-48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36-41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36-37页 |
4.1.2 数据处理 | 第37-41页 |
4.1.3 软硬件支持 | 第41页 |
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41-47页 |
4.3.1 景观格局空间异质性 | 第41-42页 |
4.3.2 景观格局生态脆弱性 | 第42页 |
4.3.3 景观格局动态模拟与预测 | 第42页 |
4.3.4 森林碳储量估算 | 第42-44页 |
4.3.5 空间数据分析 | 第44-46页 |
4.3.6 森林固碳价值估算 | 第46-47页 |
4.4 技术路线 | 第47-48页 |
5 五指山市林地景观格局研究 | 第48-100页 |
5.1 景观格局空间分异特征 | 第48-52页 |
5.1.1 景观指标的选取及其计算 | 第48-51页 |
5.1.2 景观异质性结果与分析 | 第51-52页 |
5.2 林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 第52-58页 |
5.3 基于景观格局和生态敏感性的林地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分析 | 第58-79页 |
5.3.1 五指山市林地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8-63页 |
5.3.2 五指山市生态敏感性评价与分析 | 第63-69页 |
5.3.3 五指山市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与分析 | 第69-79页 |
5.4 林地景观格局动态模拟与预测 | 第79-100页 |
5.4.1 基于GM(1,1)模型的林地景观动态模拟 | 第79-92页 |
5.4.2 基于马尔科夫林地景观动态模拟 | 第92-98页 |
5.4.3 模拟方法对比分析 | 第98-100页 |
6 五指山市森林碳储量研究 | 第100-125页 |
6.1 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空间异质性分析 | 第100-110页 |
6.1.1 基于小班尺度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布特征 | 第100-102页 |
6.1.2 不同区域森林碳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布特征 | 第102-103页 |
6.1.3 不同林种森林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布特征 | 第103-104页 |
6.1.4 不同森林类型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布特征 | 第104-105页 |
6.1.5 不同起源植被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布 | 第105-106页 |
6.1.6 不同龄组森林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布 | 第106-108页 |
6.1.7 不同郁闭度森林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布 | 第108-109页 |
6.1.8 不同自然度森林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布 | 第109-110页 |
6.2 基于地统计的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分析 | 第110-122页 |
6.2.1 数据资料统计结果 | 第110页 |
6.2.2 趋势预测结果与分析 | 第110-111页 |
6.2.3 简单克里金法预测结果与分析 | 第111-116页 |
6.2.4 空间重分类结果与分析 | 第116-122页 |
6.3 五指山市森林固碳价值分析 | 第122-125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125-128页 |
7.1 结论 | 第125-127页 |
7.2 讨论 | 第127-128页 |
8 创新点与展望 | 第128-130页 |
8.1 创新点 | 第128页 |
8.2 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