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通风、除尘、空气净化、除湿论文--除湿及除湿设备论文

转轮除湿和全热回收性能的双尺度模拟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符号说明第13-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3页
    本章摘要第1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7-20页
        1.1.1 除湿和控湿的重要性第17-18页
        1.1.2 空调节能的重要性第18-19页
        1.1.3 双尺度模型的必要性第19-20页
    1.2 文献综述第20-30页
        1.2.1 转轮用固体吸湿材料第20-22页
        1.2.2 转轮结构及传热传质模型第22-23页
        1.2.3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23-29页
        1.2.4 蒙特卡洛方法第29-30页
        1.2.5 文献综述总结第30页
    1.3 课题研究内容第30-33页
        1.3.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30-32页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32页
        1.3.3 论文框架第32-33页
第二章 宏观尺度热湿传递过程数学模型第33-41页
    本章摘要第33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宏观尺度数学模型第33-40页
        2.2.1 控制单元第33-34页
        2.2.2 控制方程第34-36页
        2.2.3 边界条件第36-37页
        2.2.4 控制方程的无量纲化第37-40页
    2.3 模型求解第40页
    2.4 模型的实验验证第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微观尺度分子动力学模型第41-46页
    本章摘要第41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微观尺度分子动力学模型第41-45页
        3.2.1 基本思想第41页
        3.2.2 控制方程第41-43页
        3.2.3 控制方程的求解方法第43页
        3.2.4 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的模拟第43-44页
        3.2.5 扩散系数的模拟第44-45页
    3.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蜂窝固体除湿床(除湿转轮)系统性能分析第46-63页
    本章摘要第46页
    4.1 引言第46-47页
    4.2 除湿系统和实验测试装置第47-49页
    4.3 除湿性能指标第49-50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0-61页
        4.4.1 模型验证第50-53页
        4.4.2 性能比较和分析第53-61页
    4.5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五章 蜂窝固体全热回收转轮系统性能分析第63-79页
    本章摘要第63页
    5.1 引言第63-64页
    5.2 全热回收系统和实验测试装置第64-65页
    5.3 全热回收性能指标第65-66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66-77页
        5.4.1 模型验证第66-68页
        5.4.2 性能比较第68-77页
    5.5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六章 无定形介孔吸附材料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第79-97页
    本章摘要第79页
    6.1 引言第79页
    6.2 模拟方法第79-83页
        6.2.1 分子模型第79-81页
        6.2.2 模拟细节第81页
        6.2.3 结构构建过程第81-82页
        6.2.4 结构平衡第82-83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83-96页
        6.3.1 结构分析第83-87页
        6.3.2 水分子动力学第87-89页
        6.3.3 吸附位和吸附机制第89-92页
        6.3.4 吸附等温线第92-95页
        6.3.5 吸附能分布第95-96页
    6.4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七章 转轮除湿和全热回收性能的双尺度分析第97-115页
    本章摘要第97页
    7.1 引言第97页
    7.2 分子模型的构建第97-100页
    7.3 信息交换和模型求解第100-101页
    7.4 性能指标第101页
    7.5 结果与讨论第101-114页
        7.5.1 实验工作第101-102页
        7.5.2 实验验证第102-104页
        7.5.3 材料特性分析第104-107页
        7.5.4 性能分析第107-114页
    7.6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结论与展望第115-118页
    主要结论第115-116页
    主要创新点第116-117页
    展望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9-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附件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铅铋冷却反应堆含配重燃料组件结构完整性分析
下一篇:下击暴流时空分布统计与风场特性和结构风荷载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