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8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添加肋片强化传热 | 第11-13页 |
1.2.2 增大相变材料导热系数强化传热 | 第13-16页 |
1.2.3 相变材料微封装技术强化传热 | 第16页 |
1.2.4 组合式相变材料技术强化传热 | 第16-18页 |
1.2.5 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内容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8页 |
2. 相变传热问题的数学模型及求解实现 | 第28-38页 |
2.1 相变传热问题的常用模型 | 第28-30页 |
2.2 模型选择 | 第30-31页 |
2.3 方程推导 | 第31-34页 |
2.4 求解实现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3. 块状相变蓄热装置的强化传热研究:楔形截面蓄热装置 | 第38-74页 |
3.1 楔形截面蓄热装置的提出 | 第38-41页 |
3.2 楔形截面蓄热装置性能的模拟研究 | 第41-51页 |
3.2.1 物理模型 | 第41-42页 |
3.2.2 模型设置 | 第42页 |
3.2.3 网格无关性及时间步长独立性检验 | 第42-43页 |
3.2.4 模拟验证 | 第43-45页 |
3.2.5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5-51页 |
3.3 蓄热装置的高宽比问题 | 第51-57页 |
3.3.1 模拟对象及方法 | 第51-52页 |
3.3.2 装置高宽比对相变蓄热的影响 | 第52-57页 |
3.4 楔形截面蓄热装置性能的实验研究 | 第57-71页 |
3.4.1 测试内容 | 第57-58页 |
3.4.2 实验装置及材料 | 第58-60页 |
3.4.3 测点布置 | 第60-61页 |
3.4.4 工况设定 | 第61页 |
3.4.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1-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4. 块状相变蓄热装置的强化传热研究:“D形”曲线截面蓄热装置 | 第74-90页 |
4.1“D形”曲线截面蓄热装置的提出 | 第74-79页 |
4.1.1 物理模型 | 第75-76页 |
4.1.2 工况设定 | 第76页 |
4.1.3 时间步长及网格无关性检验 | 第76-77页 |
4.1.4 “D形”曲线截面装置的二维蓄热特性 | 第77-79页 |
4.2 矩形装置和“D形”曲线装置热性能的对比分析 | 第79-83页 |
4.3 热源温度对相变蓄热的影响 | 第83-84页 |
4.4 相变材料导热系数对相变蓄热的影响 | 第84-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5. 圆柱形相变蓄热装置的强化传热研究 | 第90-106页 |
5.1 组合式相变材料技术强化传热的理论分析 | 第90-91页 |
5.2 模拟对象及方法 | 第91-96页 |
5.2.1 物理模型 | 第91-93页 |
5.2.2 控制方程 | 第93页 |
5.2.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93-94页 |
5.2.4 网格无关及时间步长独立性检验 | 第94-95页 |
5.2.5 模型验证 | 第95-96页 |
5.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96-104页 |
5.3.1 管壳式相变蓄热装置的几何优化 | 第96-98页 |
5.3.2 组合式相变材料技术的扩展应用 | 第98-10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6. 主要结论 | 第106-110页 |
6.1 结论 | 第106-108页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