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2 斜拉桥的发展史 | 第10-13页 |
1.3 国内外桥梁的健康评估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课题研究的对象 | 第14-16页 |
1.4.1 大桥主桥结构部分概况 | 第15-16页 |
1.4.2 大桥主要健康指标信息 | 第16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8页 |
第二章 AHP层次分析法与第一层评估指标 | 第18-30页 |
2.1 AHP层次分析法原理 | 第18页 |
2.2 层次分析过程 | 第18-22页 |
2.2.1 建立健康评估层次结构 | 第18-19页 |
2.2.2 构造专家判断矩阵 | 第19-20页 |
2.2.3 矩阵权值计算 | 第20-22页 |
2.3 专家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第22-23页 |
2.4 确定专家可信度 | 第23-26页 |
2.4.1 矩阵一致性逼近 | 第23-24页 |
2.4.2 相似性与差异性计算 | 第24-25页 |
2.4.3 可信度计算 | 第25-26页 |
2.5 专家置信度及各层次最终权重的确定 | 第26页 |
2.6 健康评估体系的层次划分 | 第26-2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灰色关联度与变权理论 | 第30-36页 |
3.1 灰色关联度理论 | 第30-31页 |
3.2 变权综合法 | 第31-35页 |
3.2.1 变权原理 | 第31-32页 |
3.2.2 变权综合法应用改进 | 第32-33页 |
3.2.3 常权综合法简介 | 第33-34页 |
3.2.4 变权综合法与常权综合法比较 | 第34-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大跨度混凝土斜拉桥外观缺损状态评估方法 | 第36-42页 |
4.1 大跨度混凝土斜拉桥缺损状态的层次划分 | 第36-37页 |
4.2 确定各构件权重与结构组成权重 | 第37-38页 |
4.3 桥梁缺损状况评定计算 | 第38-41页 |
4.3.1 桥梁构件的缺损状况评定计算方法 | 第38-39页 |
4.3.2 桥梁部件的缺损状况评分 | 第39-40页 |
4.3.3 桥梁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桥面系的缺损状况评分 | 第40-41页 |
4.3.4 桥梁总体的缺损状况评分 | 第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大跨度混凝土斜拉桥静力状态评估方法 | 第42-53页 |
5.1 确定静力状态评估的指标 | 第42页 |
5.2 确定各指标的评估标准 | 第42-44页 |
5.2.1 主梁标高的评估 | 第42-43页 |
5.2.2 塔顶偏位的评估 | 第43页 |
5.2.3 索力评估 | 第43-44页 |
5.2.4 主梁应变评估 | 第44页 |
5.3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 第44-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荆州长江大桥北汊通航孔桥与南汊通航孔桥健康评估 | 第53-83页 |
6.1 荆州长江公路大桥外观缺损状态评估指标 | 第53-64页 |
6.1.1 斜拉索外观缺损评定指标与分级评定标准的划分 | 第53-55页 |
6.1.2 斜拉索护套外观缺损评定指标与分级评定标准的划分 | 第55-57页 |
6.1.3 索塔外观缺损状态评估 | 第57-60页 |
6.1.4 主梁外观缺损状态评估 | 第60-62页 |
6.1.5 伸缩缝外观缺损状态评估 | 第62-64页 |
6.2 荆州长江公路大桥南、北汊通航孔桥外观缺损状态评估 | 第64-69页 |
6.2.1 南、北汊通航孔桥斜拉索系统外观缺损概况 | 第64-65页 |
6.2.6 南、北汊通航孔桥外观缺损状态评估 | 第65-69页 |
6.3 荆州长江公路大桥静力状态评估 | 第69-82页 |
6.3.1 南、北汊通航孔桥群索索力评估 | 第69-77页 |
6.3.2 南、北汊通航孔桥主梁标高评估 | 第77-79页 |
6.3.3 南、北汊通航孔桥主塔偏位评估 | 第79-81页 |
6.3.4 南、北汊通航孔桥主梁应变评估 | 第81页 |
6.3.5 静力状态评估指标的权重变权与内力评估 | 第81-82页 |
6.4 荆州长江公路大桥南、北汊通航孔桥健康评估 | 第8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83页 |
7.2 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