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交通的环境规制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9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9-2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发展绿色交通的环境规制理论分析 | 第22-3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2.1.1 绿色交通 | 第22-23页 |
2.1.2 环境规制 | 第23-25页 |
2.2 发展绿色交通的环境规制的理论依据 | 第25-28页 |
2.2.1 政府规制理论 | 第25-26页 |
2.2.2 外部性理论 | 第26-27页 |
2.2.3 产权理论 | 第27-28页 |
2.3 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8-31页 |
2.3.1 必要性分析 | 第28-29页 |
2.3.2 可行性分析 | 第29-31页 |
第3章 发展绿色交通的环境规制现状 | 第31-41页 |
3.1 发展绿色交通的环境规制取得的成绩 | 第31-34页 |
3.1.1 环境法律体系不断健全 | 第31-32页 |
3.1.2 环境规制部门不断规范化 | 第32-33页 |
3.1.3 环境规制工具不断丰富 | 第33-34页 |
3.2 我国发展绿色交通的环境规制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3.2.1 环境规制法律体系强制力度较弱 | 第34-35页 |
3.2.2 环境规制部门执行效果欠佳 | 第35-36页 |
3.2.3 环境规制工具激励约束作用不突出 | 第36-37页 |
3.2.4 环境规制公众参与监督渠道不畅通 | 第37页 |
3.3 环境规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7-41页 |
3.3.1 环境规制法律法规体系陈旧 | 第37-38页 |
3.3.2 环境规制部门执行力度不够 | 第38-39页 |
3.3.3 环境规制工具激励约束机制低效 | 第39-40页 |
3.3.4 环境规制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存在缺陷 | 第40-41页 |
第4章 国外发展绿色交通的环境规制实践及启示 | 第41-48页 |
4.1 国外发展绿色交通的环境规制实践 | 第41-44页 |
4.1.1 美国的自愿性伙伴合作环境规制模式 | 第41-42页 |
4.1.2 英国高效的环境规制工具组合 | 第42-43页 |
4.1.3 日本的环境规制法律制度创新 | 第43-44页 |
4.2 国外发展绿色交通的环境规制启示 | 第44-48页 |
4.2.1 构建多元环境规制参与主体 | 第44-45页 |
4.2.2 重视环境规制工具的组合运用 | 第45-46页 |
4.2.3 创新环境规制法律制度 | 第46-48页 |
第5章 推动绿色交通发展的环境规制对策 | 第48-59页 |
5.1 推动绿色交通发展的环境规制的原则 | 第48-51页 |
5.1.1 共赢原则 | 第48-49页 |
5.1.2 协调发展原则 | 第49-50页 |
5.1.3 环境责任原则 | 第50页 |
5.1.4 公众参与原则 | 第50-51页 |
5.2 发展绿色交通的环境规制对策 | 第51-59页 |
5.2.1 创新交通运输业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 第51-53页 |
5.2.2 提升环境规制部门的执行力度 | 第53-54页 |
5.2.3 优化环境规制工具激励约束机制 | 第54-56页 |
5.2.4 健全环境规制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 第56-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