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润滑油成膜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润滑油剪切稀化非牛顿流变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润滑油的成膜性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润滑油膜厚的试验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对光强原理的优化与验证 | 第16-23页 |
2.1 基本原理 | 第16-19页 |
2.1.1 光干涉法的应用背景 | 第16页 |
2.1.2 相对光强原理 | 第16-19页 |
2.2 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2.2.1 多光干涉的影响 | 第19-20页 |
2.2.2 金属介质的影响 | 第20页 |
2.3 试验验证 | 第20-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新型纳米膜厚测量仪的改进 | 第23-30页 |
3.1 研制背景 | 第23-24页 |
3.2 步进电机的选型 | 第24-25页 |
3.2.1 步进电机的特点 | 第24-25页 |
3.2.2 步进电机的选择 | 第25页 |
3.3 显微镜调位和聚焦的策略 | 第25-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膜厚分析软件的设计 | 第30-39页 |
4.1 软件制作背景 | 第30页 |
4.2 膜厚分析软件的设计基础 | 第30-32页 |
4.2.1 软件用户需求分析 | 第30-31页 |
4.2.2 软件运行平台和开发工具 | 第31-32页 |
4.3 膜厚分析软件界面的设计及软件实际应用 | 第32-38页 |
4.3.1 软件界面的设计 | 第32-34页 |
4.3.2 软件实际应用 | 第34-3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国产剪切稀化润滑油弹流油膜厚度公式的研究 | 第39-55页 |
5.1 国产润滑油弹流润滑中心膜厚公式的拟合 | 第39-48页 |
5.1.1 试验背景和目的 | 第39-40页 |
5.1.2 试验部分 | 第40-43页 |
5.1.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5.2 国产润滑油弹流油膜厚度公式的验证及成模特性的分析 | 第48-53页 |
5.2.1 试验部分 | 第48-49页 |
5.2.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结论 | 第55页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55页 |
6.3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