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蒸发冷却技术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 第11-13页 |
1.3 蒸发冷却技术概述 | 第13-15页 |
1.3.1 直接蒸发冷却技术 | 第13-14页 |
1.3.2 间接蒸发冷却技术 | 第14-15页 |
1.4 空气与水直接接触时的热质交换原理 | 第15-16页 |
1.5 湿帘式降温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6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既有车间热环境测试及舒适性评价 | 第18-30页 |
2.1 制衣车间概述 | 第18-19页 |
2.2 制衣车间热环境测试 | 第19-22页 |
2.2.1 试验测试仪器 | 第19-20页 |
2.2.2 测试方法 | 第20-22页 |
2.3 实验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2.3.1 测试结果 | 第22-23页 |
2.3.2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2.4 既有制衣车间热舒适性分析 | 第24-29页 |
2.4.1 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及分析 | 第24-25页 |
2.4.2 标准有效温度(SET)及分析 | 第25-28页 |
2.4.3 制衣车间舒适性问卷调查及分析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制衣车间湿帘系统与传统机械制冷系统经济性分析 | 第30-38页 |
3.1 工况介绍及制冷方案 | 第30-31页 |
3.1.1 工况介绍 | 第30-31页 |
3.1.2 制衣车间两种制冷方案 | 第31页 |
3.2 制衣车间内负荷计算及分析 | 第31-35页 |
3.2.1 DeST软件介绍 | 第31-32页 |
3.2.2 厦门地区气象资料 | 第32-33页 |
3.2.3 车间内设计温湿度参数 | 第33页 |
3.2.4 DeST模型建立 | 第33-34页 |
3.2.5 建筑动态负荷结果及分析 | 第34-35页 |
3.3 制衣车间使用传统机械制冷时的能耗分析 | 第35-36页 |
3.4 两种降温方式的节能与经济性对比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既有制衣车间环境数值模拟 | 第38-47页 |
4.1 制衣车间气流组织模拟仿真 | 第38-42页 |
4.1.1 三维模型 | 第38页 |
4.1.2 模型简化及省略 | 第38-39页 |
4.1.3 网格划分及网格独立性验证 | 第39-40页 |
4.1.4 数学模型 | 第40-41页 |
4.1.5 边界条件 | 第41-42页 |
4.1.6 模拟计算 | 第42页 |
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4.3 仿真结果验证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制衣车间湿帘降温系统优化设计 | 第47-56页 |
5.1 风机安装位置优化及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5.1.1 风机安装位置优化方案 | 第47-48页 |
5.1.2 优化前后车间内热环境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5.2 湿帘安装位置优化及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5.2.1 湿帘安装位置优化方案 | 第49-50页 |
5.2.2 优化前后车间内热环境对比分析 | 第50-52页 |
5.3 车间加装吊扇方案及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5.3.1 加装吊扇优化方案 | 第52-53页 |
5.3.2 优化前后车间内热环境对比分析 | 第53-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不足与建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