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英文缩写词索引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白杨素的提取 | 第13页 |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13-15页 |
1.2.1 查尔酮路线 | 第13-14页 |
1.2.2 β-丙二酮路线 | 第14-15页 |
1.3 白杨素的生物活性 | 第15-18页 |
1.3.1 抗胃癌 | 第15页 |
1.3.2 抗乳腺癌 | 第15-16页 |
1.3.3 抗黑色素瘤生成 | 第16页 |
1.3.4 联合用药的生物活性 | 第16-17页 |
1.3.5 其他生物活性 | 第17-18页 |
1.4 白杨素的结构修饰 | 第18-28页 |
1.4.1 A环5位的结构修饰 | 第18-19页 |
1.4.2 A环7位的结构修饰 | 第19-22页 |
1.4.3 A环5,7位的结构修饰 | 第22-23页 |
1.4.4 白杨素络合物的合成 | 第23-28页 |
第2章 溴己酸乙酯桥连白杨素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 | 第28-44页 |
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 第28-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9页 |
2.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29-32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2-42页 |
2.3.1 7-O-乙氧羰基烷基白杨素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 第32-33页 |
2.3.2 7-O-羧烷基化白杨素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 第33-34页 |
2.3.3 白杨素氨基酸甲酯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 第34-38页 |
2.3.4 白杨素氨基酸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 第38-42页 |
2.4 讨论 | 第42-44页 |
第3章 溴己酸乙酯桥连白杨素氨基酸衍生物抗MGC-803、MCF-7活性及分子模拟对接研究 | 第44-52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4-47页 |
3.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4-45页 |
3.1.2 胃癌MGC-803和乳腺癌MCF-7细胞培养 | 第45-46页 |
3.1.3 MTT法检测体外抗癌活性 | 第46-47页 |
3.1.4 分子对接 | 第47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47-50页 |
3.2.1 MTT实验结果 | 第47-49页 |
3.2.2 分子对接实验结果 | 第49-50页 |
3.3 讨论 | 第50-52页 |
第4章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综述 | 第60-72页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第68-72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