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天然气加工论文--预处理论文

低含硫高碳硫比天然气脱硫脱碳工艺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页
    1.2 低含硫高碳硫比天然气第9-10页
    1.3 脱硫脱碳方法分类第10-12页
        1.3.1 醇胺法第10-11页
        1.3.2 砜胺法第11-12页
    1.4 国内外脱硫脱碳技术进展第12-17页
        1.4.1 国外现状第12-14页
        1.4.2 国内现状第14-16页
        1.4.3 研究进展第16-17页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18页
    1.6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2章 选择性脱硫脱碳反应原理及基础物性研究第19-28页
    2.1 醇胺溶液脱硫脱碳机理第19-22页
        2.1.1 气液相间的平衡问题第19页
        2.1.2 醇胺水溶液吸收H_2S第19-20页
        2.1.3 醇胺水溶液吸收CO_2第20-21页
        2.1.4 MDEA-H_2O-H_2S-CO_2体系反应原理第21-22页
    2.2 H_2S、CO_2与醇胺水溶液溶解度模型第22-24页
    2.3 MDEA-H_2O-H_2S-CO_2体系的吸收热第24-25页
    2.4 MDEA-H_2O-H_2S-CO_2体系气液相的物理性质第25-27页
        2.4.1 物料的热容与焓值第25-26页
        2.4.2 物料的密度第26页
        2.4.3 物料的容积第26页
        2.4.4 物料的温度第26-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MDEA吸收塔建模第28-40页
    3.1 模型建立第28-29页
    3.2 模型求解第29-34页
        3.2.1 流率加合法求解第29-34页
        3.2.2 计算框图第34页
    3.3 案例分析第34-37页
        3.3.1 基础参数第34页
        3.3.2 塔板数与吸收塔各参数的关系第34-37页
    3.4 吸收塔参数对MDEA脱硫的影响第37-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脱硫脱碳溶剂研究第40-51页
    4.1 不同碳硫比MDEA溶剂研究第40-42页
    4.2 不同活化剂MDEA脱碳研究第42-48页
        4.2.1 不同配比活化剂吸收性能研究第42-45页
        4.2.2 不同配比活化剂解吸性能研究第45-48页
    4.3 不同碳硫比MDEA/DEA溶剂研究第48-50页
    4.4 小结第50-51页
第5章 脱硫脱碳的工艺参数分析第51-61页
    5.1 原料气条件第51页
    5.2 湿净化气要求第51-52页
    5.3 脱硫脱碳工艺参数分析第52-60页
        5.3.1 MDEA中DEA含量第52-53页
        5.3.2 吸收塔压力第53-54页
        5.3.3 贫胺溶液循环量第54-55页
        5.3.4 吸收塔塔板数第55-57页
        5.3.5 贫液入吸收塔温度第57-58页
        5.3.6 重沸器温度第58-59页
        5.3.7 再生塔回流比第59-60页
    5.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6章 MDEA/DEA法脱硫脱碳工艺能耗研究第61-79页
    6.1 能耗影响因素分析第61-66页
        6.1.1 原料气处理量对能耗的影响第61-63页
        6.1.2 吸收塔压力对能耗的影响第63页
        6.1.3 原料气中CO_2含量对能耗的影响第63-64页
        6.1.4 原料气中H_2S含量对能耗的影响第64-65页
        6.1.5 再生塔温度对能耗的影响第65-66页
    6.2 多因素能耗影响分析第66-75页
        6.2.1 建立响应面模型第67-69页
        6.2.2 模型方差分析第69-71页
        6.2.3 响应面分析第71-75页
    6.3 脱硫脱碳装置能耗分析第75-77页
    6.4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7章 结论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机械力化学法活化粉煤灰固化含油钻屑技术研究
下一篇:聚苯胺、聚吡咯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