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7-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4-23页 |
1.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2. BSL-3 实验室基本情况 | 第15-16页 |
3. 新世纪BSL-3 实验室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第16-17页 |
4.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概况 | 第17-21页 |
4.1. 实验室内人员暴露和感染 | 第17-18页 |
4.2. 实验室外环境泄漏 | 第18-20页 |
4.3. 生物因子的恶意使用或意外丢失 | 第20-21页 |
5. 课题的意义与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第一章 BSL-3 实验室外环境泄漏的风险分析 | 第23-39页 |
1. 实验室外环境泄漏风险分析方法 | 第23页 |
2. 实验室外环境泄漏事故检索与分析 | 第23-29页 |
3. 各泄漏途径具体风险因素分析 | 第29-37页 |
3.1. 样品携出途径风险分析 | 第30-31页 |
3.2. 人员携出途径风险分析 | 第31-33页 |
3.3. 通风系统与围护结构途径风险分析 | 第33-34页 |
3.4. 污水处理系统途径风险分析 | 第34-35页 |
3.5. 动物昆虫携出途径风险分析 | 第35-36页 |
3.6. 仪器设备携出途径风险分析 | 第36页 |
3.7. 高压灭菌器途径风险分析 | 第36-37页 |
4.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实验室外环境泄漏检测、监测方法及其技术标准 | 第39-50页 |
1. 外环境泄漏检测、监测方法的确立 | 第39-40页 |
2. 采集的样本的鉴定方法 | 第40-41页 |
2.1. 采集的细菌样本的鉴定方法 | 第40-41页 |
2.2. 采集的病毒样本的鉴定方法 | 第41页 |
3. 物品表面采样检测方法及技术标准 | 第41-43页 |
3.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第41页 |
3.2. 试剂材料 | 第41-42页 |
3.3. 采样检测方法 | 第42页 |
3.4. 结果判断 | 第42页 |
3.5. 检测安全性 | 第42-43页 |
4. 空气中病原体采样检测方法及技术标准 | 第43-44页 |
4.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第43页 |
4.2. 试剂材料 | 第43页 |
4.3. 采样检测方法 | 第43页 |
4.4. 结果判断 | 第43页 |
4.5. 实验安全性 | 第43-44页 |
5. 污水中病原体采样检测方法及技术标准 | 第44-45页 |
5.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第44页 |
5.2. 试剂材料 | 第44页 |
5.3. 污水采样方法 | 第44页 |
5.4. 污水的检测方法 | 第44页 |
5.5. 结果判断 | 第44-45页 |
5.6. 实验安全性 | 第45页 |
6. 高压灭菌器灭菌效果检测方法及技术标准 | 第45-46页 |
6.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第45页 |
6.2. 试剂材料 | 第45页 |
6.3. 检测方法 | 第45-46页 |
6.3.1. 高压灭菌器灭菌性能检测 | 第45-46页 |
6.3.2. 结果判断 | 第46页 |
6.3.3. 废弃物高压灭菌效果监测 | 第46页 |
6.3.4. 结果判断 | 第46页 |
6.4. 实验安全性 | 第46页 |
7. 高效过滤器过滤效率检测方法及技术标准 | 第46-48页 |
7.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第46页 |
7.2. 试剂材料 | 第46-47页 |
7.3. 检测方法 | 第47页 |
7.4. 结果判断 | 第47页 |
7.5. 实验安全性 | 第47-48页 |
8. 管道密封性能检测方法及技术标准 | 第48页 |
8.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第48页 |
8.2. 试剂材料 | 第48页 |
8.3. 检测方法 | 第48页 |
8.3.1. 污水管道密封性检测 | 第48页 |
8.3.2. 通风系统管道检测 | 第48页 |
8.3.3. 结果判断 | 第48页 |
8.3.4. 实验安全性 | 第48页 |
9.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物品表面采样检测方法的验证与模拟实验 | 第50-56页 |
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1.1. 培养基及试剂 | 第50页 |
1.2. 仪器与耗材 | 第50-51页 |
1.3. 实验菌种 | 第51页 |
2. 方法 | 第51-55页 |
2.1. 主要培养基的配置 | 第51页 |
2.2. 工作菌液的制备 | 第51-52页 |
2.3. 中和剂对细菌培养影响的评价 | 第52-53页 |
2.3.1. 评价方法 | 第52页 |
2.3.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2.4. 物品表面沾染采样检测与去污染评价 | 第53-55页 |
2.4.1. 高压袋表面沾染采样检测 | 第53页 |
2.4.2. 离心管表面沾染采样检测与去污染评价 | 第53页 |
2.4.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3.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污水中细菌采样检测方法的验证与模拟实验 | 第56-6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1.1. 培养基及试剂 | 第56页 |
1.2. 仪器与耗材 | 第56页 |
1.3. 实验菌种 | 第56-57页 |
2. 方法 | 第57-60页 |
2.1. 膜过滤法检测水中细菌方法的建立 | 第57-58页 |
2.1.1. 检测方法 | 第57页 |
2.1.2. 结果与分析 | 第57-58页 |
2.2. 污水中细菌采样检测的验证及现场模拟实验 | 第58-60页 |
2.2.1. 新建污水处理系统的现场验证 | 第58-60页 |
3.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实验室外环境泄漏的风险控制措施方案 | 第61-67页 |
1. 样品携出途径风险控制措施 | 第61-62页 |
2. 人员携出途径风险控制措施 | 第62-63页 |
3. 通风系统与围护结构途径风险控制措施 | 第63-64页 |
4. 污水处理系统途径风险控制措施 | 第64页 |
5. 动物昆虫携出途径风险控制措施 | 第64-65页 |
6. 仪器设备携出途径风险控制措施 | 第65页 |
7. 高压灭菌器途径风险控制措施 | 第65-66页 |
8.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1. 结论 | 第67页 |
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 泄漏事故案例描述 | 第74-101页 |
个人简历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