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17页 |
1.1 青霉属分类研究进展 | 第7-10页 |
1.2 青霉属分类系统与分类方法 | 第10-13页 |
1.3 马铃薯黑痣病发生与防治情况 | 第13-15页 |
1.4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青霉属分类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2.1 标本采集 | 第17页 |
2.2 菌种分离 | 第17-18页 |
2.3 青霉属分类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宁夏青霉属分类 | 第20-75页 |
3.1 标本采集数量及种类 | 第20页 |
3.2 中国已知青霉属记述 | 第20-58页 |
3.2.1 宁夏青霉属检索表 | 第20-21页 |
3.2.2 类曲霉亚属Subgenus Aspergilloides检索表 | 第21-26页 |
3.2.3 叉状亚属Subgen.Furcatum种的检索表 | 第26-35页 |
3.2.4 双轮亚属Subgen.Biverticillium检索表 | 第35-41页 |
3.2.5 青霉亚属Subgen.Penicillium检索表 | 第41-58页 |
3.3 新种与新纪录种记述 | 第58-75页 |
3.3.1 新种记述 | 第58-62页 |
3.3.2 国内新记录种记述 | 第62-65页 |
3.3.3 未定名种记述 | 第65-75页 |
第四章 分离青霉属常用培养基的选择 | 第75-8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9页 |
4.3 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马铃薯黑痣病拮抗青霉筛选及抑菌机理研究 | 第81-9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4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81-83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83-8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4-91页 |
5.2.1 拮抗青霉的筛选 | 第84-86页 |
5.2.2 拮抗青霉P19抑菌机理研究 | 第86-88页 |
5.2.3 P19菌株对于温度和PH的稳定性 | 第88-89页 |
5.2.4 盆栽试验结果 | 第89-91页 |
5.3 小结 | 第91-93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 第93-95页 |
6.1 结论 | 第93-94页 |
6.2 创新点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6页 |
附录1 宁夏青霉属(种)名录 | 第106-108页 |
附录2 采样地理分布图 | 第108-109页 |
附录3 青霉属菌落照片 | 第109-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作者简介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