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5-27页 |
1.1 微波的概念及应用分类 | 第15-16页 |
1.2 微波隐身技术的分类 | 第16-17页 |
1.3 微波隐身材料的隐身机理 | 第17-20页 |
1.3.1 吸收机理 | 第17-19页 |
1.3.2 散射衰减机理 | 第19-20页 |
1.4 微波隐身材料的测试技术 | 第20-21页 |
1.5 国内外微波隐身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5.1 铁氧体微波隐身材料 | 第22页 |
1.5.2 微纳米磁性粉隐身材料 | 第22-23页 |
1.5.3 碳系微波隐身材料 | 第23-24页 |
1.5.4 导电聚合物基隐身材料 | 第24页 |
1.5.5 手性吸波隐身材料 | 第24-25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2 导电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27-45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1页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7-28页 |
2.2.2 实验过程 | 第28-30页 |
2.2.2.1 单体提纯 | 第28-29页 |
2.2.2.2 导电聚合物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3 测试与表征 | 第30-31页 |
2.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30页 |
2.2.3.2 X-射线能谱(EDS)分析仪 | 第30页 |
2.2.3.3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 第30页 |
2.2.3.4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0页 |
2.2.3.5 热重(TG)分析 | 第30页 |
2.2.3.6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分析 | 第30页 |
2.2.3.7 电阻率及电导率测试分析 | 第30-31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44页 |
2.3.1 PANI的形貌及性能研究 | 第31-38页 |
2.3.1.1 PANI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1-32页 |
2.3.1.2 掺杂PANI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32-33页 |
2.3.1.3 掺杂PANI的EDS分析 | 第33-34页 |
2.3.1.4 PANI的XRD分析 | 第34-35页 |
2.3.1.5 UV-Vis吸收光谱分析 | 第35-36页 |
2.3.1.6 FeCl_3用量对PANI电导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1.7 放置时间对掺杂PANI电导率的影响 | 第37页 |
2.3.1.8 无掺FeCl_3和掺杂FeCl_3的聚苯胺TG分析 | 第37-38页 |
2.3.2 PPY的形貌及性能表征 | 第38-44页 |
2.3.2.1 PPY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8-39页 |
2.3.2.2 掺杂PPY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39页 |
2.3.2.3 掺杂PPY的EDS分析 | 第39-40页 |
2.3.2.4 PPY的XRD分析 | 第40-41页 |
2.3.2.5 UV-Vis吸收光谱分析 | 第41-42页 |
2.3.2.6 FeCl_3含量对PPY电导率的影响 | 第42页 |
2.3.2.7 放置时间对FeCl_3掺杂PPY电导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2.3.2.8 无掺FeCl_3和掺杂FeCl_3的聚吡咯TG分析 | 第43-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3 片状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微波响应性能研究 | 第45-63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5-49页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5-46页 |
3.2.2 实验过程 | 第46-47页 |
3.2.2.1 LaCrO_3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 第46-47页 |
3.2.2.2 NiFe_2O_4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 第47页 |
3.2.3 测试与表征 | 第47-49页 |
3.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47页 |
3.2.3.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47页 |
3.2.3.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7页 |
3.2.3.4 热重-差热(TG-DTA)分析 | 第47页 |
3.2.3.5 厘米波段电磁参数的测试分析 | 第47-48页 |
3.2.3.6 毫米波段反射率的测试 | 第48-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1页 |
3.3.1 LaCrO_3片状粉体结构、形貌及性能表征 | 第49-55页 |
3.3.1.1 LaCrO_3前驱体的结构分析 | 第49-50页 |
3.3.1.2 LaCrO_3前驱体的热重分析 | 第50页 |
3.3.1.3 煅烧温度对LaCrO_3晶型的影响 | 第50-52页 |
3.3.1.4 LaCrO_3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52页 |
3.3.1.5 LaCrO_3的热稳定性测试分析 | 第52-53页 |
3.3.1.6 LaCrO_3的厘米波吸收性能分析 | 第53-55页 |
3.3.1.7 LaCrO_3涂层毫米波反射性能分析 | 第55页 |
3.3.2 NiFe_2O_4片状粉体结构、形貌及性能表征 | 第55-61页 |
3.3.2.1 NiFe_2O_4前驱体的红外分析 | 第55-56页 |
3.3.2.2 NiFe_2O_4前驱体的热重分析 | 第56-57页 |
3.3.2.3 煅烧温度对NiFe_2O_4晶型的影响 | 第57页 |
3.3.2.4 NiFe_2O_4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57-58页 |
3.3.2.5 NiFe_2O_4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58页 |
3.3.2.6 NiFe_2O_4的厘米波吸收性能分析 | 第58-61页 |
3.3.2.7 NiFe_2O_4涂层毫米波反射性能分析 | 第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4 片状复合氧化物/导电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微波响应性能研究 | 第63-97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3-67页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63-64页 |
4.2.2 实验过程 | 第64-67页 |
4.2.2.1 片状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 第64页 |
4.2.2.2 硅烷偶联剂改性复合氧化物片状粉体 | 第64-65页 |
4.2.2.3 GLCO/导电聚合物的制备 | 第65-66页 |
4.2.2.4 GNFO/导电聚合物的制备 | 第66-67页 |
4.2.3 测试与表征 | 第67页 |
4.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67页 |
4.2.3.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67页 |
4.2.3.3 热重分析(TG) | 第67页 |
4.2.3.4 电导率测试分析 | 第67页 |
4.2.3.5 厘米波段电磁参数的测定分析 | 第67页 |
4.2.3.6 毫米波段反射率的测试 | 第6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7-93页 |
4.3.1 GLCO/PANI的形貌、结构及性能表征 | 第67-75页 |
4.3.1.1 GLCO/PANI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67-68页 |
4.3.1.2 GLCO/PANI的XRD物相分析 | 第68-69页 |
4.3.1.3 GLCO/PANI的热重分析 | 第69-70页 |
4.3.1.4 GLCO/PANI的电导率分析 | 第70页 |
4.3.1.5 GLCO/PANI的厘米波段吸波性能分析 | 第70-73页 |
4.3.1.6 GLCO/PANI涂层毫米波反射性能分析 | 第73-75页 |
4.3.2 GLCO/PPY的形貌、结构及性能表征 | 第75-81页 |
4.3.2.1 GLCO/PPY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75-76页 |
4.3.2.2 GLCO/PPY的XRD物相分析 | 第76页 |
4.3.2.3 GLCO/PPY的热重分析 | 第76-77页 |
4.3.2.4 GLCO/PPY的电导率分析 | 第77页 |
4.3.2.5 GLCO/PPY的厘米波段吸波性能分析 | 第77-80页 |
4.3.2.6 GLCO/PPY涂层毫米波反射性能分析 | 第80-81页 |
4.3.3 GNFO/PANI的形貌、结构及性能表征 | 第81-87页 |
4.3.3.1 GNFO/PANI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81-83页 |
4.3.3.2 GNFO/PANI的XRD物相分析 | 第83页 |
4.3.3.3 GNFO/PANI的热重分析 | 第83-84页 |
4.3.3.4 GNFO/PANI的电磁参数分析 | 第84-85页 |
4.3.3.5 GNFO/PANI的厘米波段吸波性能分析 | 第85-86页 |
4.3.3.6 GNFO/PANI涂层毫米波反射性能分析 | 第86-87页 |
4.3.4 GNFO/PPY的形貌、结构及性能表征 | 第87-93页 |
4.3.4.1 GNFO/PPY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87-88页 |
4.3.4.2 GNFO/PPY的XRD物相分析 | 第88-89页 |
4.3.4.3 GNFO/PPY的热重分析 | 第89-90页 |
4.3.4.4 GNFO/PPY的电磁参数分析 | 第90-91页 |
4.3.4.5 GNFO/PPY的厘米波段吸波性能分析 | 第91-93页 |
4.3.4.6 GNFO/PPY涂层毫米波反射性能分析 | 第9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3-97页 |
5 短切碳纤维/导电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微波响应性能研究 | 第97-105页 |
5.1 引言 | 第9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7-99页 |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97-98页 |
5.2.2 实验过程 | 第98-99页 |
5.2.2.1 短切CF的表面预处理 | 第98页 |
5.2.2.2 短切碳纤维表面沉积导电高聚物的制备 | 第98-99页 |
5.2.3 测试与表征 | 第99页 |
5.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99页 |
5.2.3.2 电导率测试分析 | 第99页 |
5.2.3.3 毫米波衰减测试 | 第9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3页 |
5.3.1 CF及CF/PANI的微观形貌图 | 第99-100页 |
5.3.2 CF及CF/PANI的电导率分析 | 第100-101页 |
5.3.3 CF及CF/PANI的毫米波衰减性能分析 | 第101-102页 |
5.3.4 CF/PPY的微观形貌图 | 第102页 |
5.3.5 CF及CF/PPY的电导率分析 | 第102-103页 |
5.3.6 CF及CF/PPY的毫米波衰减性能分析 | 第10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6 结论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附录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