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构造特征及沉积演化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创新点摘要第9-1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5-27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1页
        1.2.1 裂陷盆地研究第15-17页
        1.2.2 苏北盆地类型研究第17-18页
        1.2.3 高邮凹陷构造演化研究第18-20页
        1.2.4 断阶带研究第20-21页
    1.3 存在的问题第21-22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23-25页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第25-27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7-45页
    2.1 区域构造背景第27-29页
    2.2 深部地质结构第29-31页
    2.3 盆地构造运动第31-32页
    2.4 地层发育特征第32-43页
        2.4.1 划分对比依据第32-37页
        2.4.2 划分对比原则第37-40页
        2.4.3 划分对比结果第40-43页
    2.5 高邮凹陷构造单元第43-45页
第三章 基底断裂发育特征第45-55页
    3.1 基底断裂构造解释第45-49页
        3.1.1 深层钻井资料第45-46页
        3.1.2 二维地震资料第46-48页
        3.1.3 区域地质资料第48-49页
        3.1.4 重、磁异常资料第49页
    3.2 基底断裂发育特征第49-52页
        3.2.1 展布特征第49-52页
        3.2.2 构造样式及活动性第52页
    3.3 基底断裂构造演化第52-55页
        3.3.1 印支早期第52-53页
        3.3.2 印支晚期第53页
        3.3.3 燕山期第53-55页
第四章 南部断阶带几何学特征第55-69页
    4.1 吴堡断阶带第55-62页
        4.1.1 主要断层特征第55-60页
        4.1.2 断层组合样式第60-61页
        4.1.3 断阶带结构第61-62页
    4.2 真武断阶带第62-67页
        4.2.1 主要断层特征第62-65页
        4.2.2 断层组合样式第65-66页
        4.2.3 断阶带结构第66-67页
    4.3 断阶带几何学差异第67-69页
第五章 南部断阶带运动学特征第69-91页
    5.1 运动学表征参数第69-72页
        5.1.1 断层活动速率第69页
        5.1.2 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速率第69-70页
        5.1.3 走滑量和走滑速率第70-71页
        5.1.4 伸展方向第71-72页
    5.2 高邮凹陷伸展作用第72-77页
        5.2.1 地质剖面选取第72-75页
        5.2.2 伸展率计算第75页
        5.2.3 伸展作用期次第75-77页
    5.3 断阶带伸展规律第77-78页
    5.4 吴堡断阶带断层活动性第78-80页
        5.4.1 吴①断层第78-79页
        5.4.2 吴②断层第79页
        5.4.3 次级断层第79-80页
    5.5 真武断阶带断层活动性第80-83页
        5.5.1 真①断层第80页
        5.5.2 真②断层第80-82页
        5.5.3 纪③断层第82页
        5.5.4 次级断层第82-83页
    5.6 断阶带构造演化第83-86页
    5.7 断阶带伸展与走滑作用第86-90页
        5.7.1 吴堡断阶带第86-87页
        5.7.2 真武断阶带第87-90页
    5.8 断阶带运动学差异第90-91页
第六章 南部断阶带成因机制第91-105页
    6.1 动力学背景第91-93页
    6.2 断阶带成因机制第93-97页
        6.2.1 吴堡断阶带第93-94页
        6.2.2 真武断阶带第94页
        6.2.3 砂箱模拟实验第94-97页
    6.3 断阶带发育模式第97页
    6.4 新生断层成因类型第97-100页
        6.4.1 直接继承型第98页
        6.4.2 间接继承型第98-99页
        6.4.3 派生型第99页
        6.4.4 调节型第99页
        6.4.5 诱导型第99-100页
    6.5 构造样式成因机制第100-101页
    6.6 陈堡逆断层成因机制第101-105页
        6.6.1 逆断层活动第101-103页
        6.6.2 逆断层成因第103-105页
第七章 南部断阶带沉积相研究第105-125页
    7.1 沉积相类型第105-112页
        7.1.1 扇三角洲第105-107页
        7.1.2 近岸水下扇第107-109页
        7.1.3 浊积扇第109-110页
        7.1.4 辫状河第110页
        7.1.5 湖泊第110-112页
    7.2 沉积相标志第112-114页
    7.3 单井相分析第114-119页
        7.3.1 泰州组第114-115页
        7.3.2 阜宁组第115-116页
        7.3.3 戴南组第116-119页
        7.3.4 三垛组第119页
    7.4 剖面相分析第119-125页
第八章 南部断阶带沉积演化第125-137页
    8.1 重点地区沉积演化第125-131页
        8.1.1 砂体展布第126-129页
        8.1.2 沉积演化第129-131页
    8.2 南部断阶带沉积演化第131-137页
        8.2.1 泰州组时期第131-133页
        8.2.2 阜宁组时期第133页
        8.2.3 戴南组时期第133-135页
        8.2.4 三垛组时期第135-137页
第九章 南部断阶带构造、沉积与油气成藏关系第137-148页
    9.1 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第137-141页
        9.1.1 断层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第137-140页
        9.1.2 构造活动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第140页
        9.1.3 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第140-141页
    9.2 构造、沉积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第141-148页
        9.2.1 构造、沉积对有利储集砂体的控制作用第141-143页
        9.2.2 构造、沉积对成藏模式的控制作用第143-148页
结论第148-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61页
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成果第161-162页
致谢第162-163页
作者简介第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冰碛岩地球化学特征示踪大陆地壳组成及风化作用
下一篇:重力卫星资料应用于特大地震同震效应探测和震源机制反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