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导论 | 第9-2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相关研究及述评 | 第10-16页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6-22页 |
1.4.1 理论资源 | 第16-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3 核心概念 | 第19-20页 |
1.4.4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 农村老人的生活背景:对一般老人生活状况的考察 | 第22-28页 |
2.1 家庭结构 | 第22-23页 |
2.2 家庭生计模式 | 第23-24页 |
2.2.1 老人农业——家庭生活基本保障 | 第23-24页 |
2.2.2 务工收入——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 第24页 |
2.3 双向代际责任 | 第24-25页 |
2.3.1 亲代对子代 | 第24-25页 |
2.3.2 子代对亲代 | 第25页 |
2.4 养老秩序 | 第25-26页 |
2.5 闲暇生活 | 第26页 |
2.6 民间信仰 | 第26-27页 |
2.7 小结:家庭和村庄在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 第27-28页 |
2.7.1 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基础 | 第27-28页 |
2.7.2 村庄是老年人生活的延展 | 第28页 |
3 不同类型农村老年贫困的形成 | 第28-39页 |
3.1 农村老年经济贫困的形成 | 第29-32页 |
3.1.1 建房与娶媳妇的负担致贫 | 第29-30页 |
3.1.2 家庭劳动力结构不完整致贫 | 第30-32页 |
3.2 农村老年社会贫困的形成 | 第32-35页 |
3.2.1 老年人地位贫困 | 第32-33页 |
3.2.3 老年人交往贫困 | 第33-35页 |
3.3 农村老年精神贫困的形成 | 第35-39页 |
3.3.1 五保供养点的老年精神贫困 | 第36-38页 |
3.3.2 湾子里的老年精神贫困 | 第38-39页 |
4 家庭和村庄视角下老年贫困的成因分析 | 第39-46页 |
4.1 家庭视角下农村老年贫困的成因分析 | 第39-42页 |
4.1.1 农村家庭负担加重的社会背景分析 | 第39-40页 |
4.1.2 家庭结构性因素是经济贫困的主因 | 第40-42页 |
4.2 村庄文化视角下农村老年贫困的成因分析 | 第42-46页 |
4.2.1 社会贫困的根源:转型期村庄价值变迁 | 第42-45页 |
4.2.2 精神贫困的根源:老年人传宗接代理念依旧 | 第45-46页 |
5 结论与对策 | 第46-51页 |
5.1 三种贫困类型之间的层次性 | 第46-47页 |
5.2 农村老年贫困的发生机制 | 第47-49页 |
5.2.1 家庭结构性因素是经济贫困发生的关键 | 第47-48页 |
5.2.2 村庄价值层面因素是社会贫困和精神贫困发生的关键 | 第48-49页 |
5.3 对策建议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一: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 第55-56页 |
附录二:个案基本情况 | 第56页 |
附录三:发表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