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1.2.1 空间的定义 | 第13-14页 |
1.2.2 屋顶空间 | 第14页 |
1.2.3 东北城市 | 第14-15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及目的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7-20页 |
1.4.1 屋顶空间的意义 | 第17-19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5 国内外屋顶空间发展过程及现状 | 第20-29页 |
1.5.1 国内屋顶空间发展过程及现状 | 第20-25页 |
1.5.2 国外屋顶空间发展过程及现状 | 第25-29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第2章 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 第30-40页 |
2.1 东北城市相关特征概述 | 第30-31页 |
2.1.1 地域文化 | 第30页 |
2.1.2 气候条件 | 第30-31页 |
2.1.3 建筑风格 | 第31页 |
2.2 东北城市对屋顶空间的需求 | 第31-34页 |
2.3 东北城市屋顶空间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2.3.1 利用率低 | 第34页 |
2.3.2 无规划 | 第34-36页 |
2.4 东北城市屋顶空间利用的限制因素 | 第36-38页 |
2.4.1 无政策指导 | 第36-37页 |
2.4.2 设计与施工的限制 | 第37页 |
2.4.3 历史风格建筑的限制 | 第37页 |
2.4.4 气候对人心理的限制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东北城市屋顶空间利用实例分析与研究 | 第40-77页 |
3.1 东北城市屋顶空间利用实例分析 | 第40-67页 |
3.1.1 屋顶绿化空间 | 第41-44页 |
3.1.2 屋顶停车空间 | 第44-50页 |
3.1.3 屋顶休闲活动空间 | 第50-58页 |
3.1.4 屋顶体育运动空间 | 第58-61页 |
3.1.5 屋顶能源设备空间 | 第61-63页 |
3.1.6 综合性屋顶空间利用 | 第63-67页 |
3.2 东北城市屋顶空间利用发展的转变 | 第67-69页 |
3.2.1 存在价值的转变 | 第67-68页 |
3.2.2 功能的转变 | 第68-69页 |
3.3 东北城市屋顶空间利用的效益 | 第69-72页 |
3.3.1 环境效益 | 第69页 |
3.3.2 经济效益 | 第69-71页 |
3.3.3 生态效益 | 第71-72页 |
3.4 可借鉴的国内外屋顶空间利用形式 | 第72-76页 |
3.4.1 日本ACROS福冈屋顶绿化 | 第72-73页 |
3.4.2 纽约布鲁克林屋顶农庄 | 第73-75页 |
3.4.3 北京温都水城屋顶滑雪场 | 第75-7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4章 东北城市屋顶空间利用的设计策略 | 第77-116页 |
4.1 设计要素 | 第77-90页 |
4.1.1 功能层面 | 第77-82页 |
4.1.2 景观层面 | 第82-86页 |
4.1.3 空间层面 | 第86-88页 |
4.1.4 室外垂直交通设计 | 第88-90页 |
4.2 设计策略 | 第90-101页 |
4.2.1 针对不同功能建筑的屋顶空间 | 第90-95页 |
4.2.2 针对不同形式建筑的屋顶空间 | 第95-97页 |
4.2.3 针对不同使用面积的屋顶空间 | 第97-99页 |
4.2.4 针对利用条件不足的屋顶空间 | 第99-100页 |
4.2.5 针对推动性政策的建议 | 第100-101页 |
4.3 长春明珠人民大街办公楼屋顶空间利用方案设计 | 第101-115页 |
4.3.1 项目介绍 | 第101-102页 |
4.3.2 屋顶空间分析 | 第102-106页 |
4.3.3 设计构思 | 第106-107页 |
4.3.4 设计内容 | 第107-114页 |
4.3.5 设计成果 | 第114-11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结论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1页 |
附录 | 第121-1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