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一、社区 | 第11-12页 |
二、赋权 | 第12页 |
三、社区赋权 | 第12-13页 |
四、社区营造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一、社区赋权的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二、社区营造的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社区赋权的可应用性分析 | 第21-23页 |
一、社区营造与社区赋权 | 第21-22页 |
二、乡村社区营造与社区赋权 | 第22页 |
三、案例的选择 | 第22-23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 第23-2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社区赋权理论 | 第25-30页 |
第一节 社区赋权的定义 | 第25页 |
第二节 社区赋权的层次 | 第25-27页 |
一、形式赋权 | 第25页 |
二、组织赋权 | 第25-26页 |
三、个体赋权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社区赋权的内涵 | 第27-30页 |
一、对社区的认识 | 第27-28页 |
二、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 | 第28页 |
三、社区文化 | 第28页 |
四、合作网络的构建 | 第28-29页 |
五、批判反思能力的建立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社区赋权视角的雷山村社区营造分析 | 第30-45页 |
第一节 雷山村社区营造的概况 | 第30-32页 |
一、雷山村的基本情况 | 第30页 |
二、雷山村的“人” | 第30-31页 |
三、雷山村的“物” | 第31-32页 |
第二节 社区赋权视角下雷山村社区营造过程分析 | 第32-37页 |
一、第一阶段:唤醒村庄共识 | 第33-34页 |
二、第二阶段:聚焦活水营造村庄 | 第34-36页 |
三、第三阶段:多元主体行动网络的建立 | 第36-37页 |
第三节 社区赋权视角下雷山社区营造中各主体的角色分析 | 第37-41页 |
一、地方政府的创新治理 | 第38-39页 |
二、专家评委的系统指导 | 第39页 |
三、专业者的持续陪伴 | 第39-40页 |
四、村干部的积极配合 | 第40页 |
五、村民的热情参与 | 第40-41页 |
第四节 从社区赋权视角看雷山村社区营造的借鉴意义 | 第41-45页 |
一、地方政府敢于试错的态度 | 第41页 |
二、专家评委系统理性的陪伴 | 第41-42页 |
三、“多元合一”团队的外联内造 | 第42-43页 |
四、村民角色的转变 | 第43页 |
五、村庄在地资源的活化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社区赋权视角下乡村社区建设的路径探索 | 第45-51页 |
第一节 建设多元主体互动的网络 | 第45-47页 |
一、基层政府落实赋权行动 | 第45-46页 |
二、提升村民能力 | 第46页 |
三、构建组织间的合作机制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实现在地化发展 | 第47-48页 |
一、在地主体的激活 | 第47页 |
二、在地资源的活化 | 第47-48页 |
第三节 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 第48-51页 |
一、实现动态互利关系的持久性 | 第48-49页 |
二、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第58-59页 |
附录二: 雷山村平面图 | 第59-60页 |
附录三: 村民自发规划的图纸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