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1.1.1 农作物秸秆还田现状 | 第14-15页 |
1.1.2 农作物秸秆的还田方式 | 第15-16页 |
1.1.3 影响秸秆腐解的因素 | 第16-17页 |
1.1.4 秸秆还田下的氮素转化及有效性 | 第17-18页 |
1.1.5 秸秆还田对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第18-19页 |
1.1.6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19-20页 |
1.1.7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 | 第20-2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氮肥管理和添加秸秆腐熟剂对秸秆氮素转化和有效性的影响 | 第23-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24页 |
2.1.3 盆栽试验 | 第24页 |
2.1.4 测定项目及计算方法 | 第24-25页 |
2.1.5 数据统计 | 第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2.2.1 小麦和玉米干物质产量 | 第25-26页 |
2.2.2 ~(15)N标记玉米秸秆氮素的生物有效性 | 第26-28页 |
2.2.3 ~(15)N标记玉米秸秆氮素的去向 | 第28-29页 |
2.2.4 对土壤矿质氮和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 讨论 | 第30-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不同氮肥管理下秸秆氮和化肥氮对作物的贡献及其后效的差异 | 第33-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33页 |
3.1.3 盆栽试验 | 第33-34页 |
3.1.4 测定项目及计算方法 | 第34页 |
3.1.5 数据统计 | 第34-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3.2.1 冬小麦生物量 | 第35页 |
3.2.2 冬小麦吸收氮素的来源 | 第35-36页 |
3.2.3 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尿素氮和秸秆氮的去向 | 第36-40页 |
3.2.4 不同生育期土壤氮来源于秸秆氮和尿素氮的比例 | 第40-41页 |
3.2.5 氮肥管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6 ~(15)N标记秸秆氮和 ~(15)N标记尿素氮的后效 | 第42-43页 |
3.3 讨论 | 第43-44页 |
3.4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不同施肥模式下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46-52页 |
4.1 材料方法 | 第46-48页 |
4.1.1 试验的基本情况 | 第46-47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47页 |
4.1.3 测定项目和测定方法 | 第47页 |
4.1.4 数据统计 | 第47-4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4.2.1 冬小麦-夏玉米产量 | 第48-49页 |
4.2.2 冬小麦-夏玉米对氮素的吸收 | 第49页 |
4.2.3 土壤肥力状况 | 第49-51页 |
4.3 讨论 | 第51页 |
4.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2-54页 |
5.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5.2 问题 | 第53页 |
5.3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