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亲水性结构的新型聚酰胺的合成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前言 | 第8-9页 |
1.1.1 引言 | 第8页 |
1.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聚酰胺的合成方法 | 第9-11页 |
1.3 水溶性聚酰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1 水溶性AABB型聚酰胺 | 第11-15页 |
1.3.2 水溶性共聚酰胺 | 第15-16页 |
1.3.3 水溶性高支化聚酰胺 | 第16-17页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18-25页 |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18-20页 |
2.1.1 实验药品与药剂 | 第18页 |
2.1.2 实验主要仪器 | 第18-20页 |
2.2 主要实验内容 | 第20页 |
2.2.1 酰胺盐的合成 | 第20页 |
2.2.2 水性聚酰胺的合成 | 第20页 |
2.2.3 聚酰胺产物的后处理 | 第20页 |
2.3 合成聚酰胺的表征 | 第20-25页 |
2.3.1 合成聚酰胺的结构表征 | 第21页 |
2.3.2 合成聚酰胺的晶型表征 | 第21-22页 |
2.3.3 粘度的测定 | 第22-23页 |
2.3.4 合成聚酰胺的热性能表征 | 第23页 |
2.3.5 聚酰胺水溶性的间接表征 | 第23页 |
2.3.6 水溶性共聚酰胺薄膜的形貌表征 | 第23-24页 |
2.3.7 水溶性共聚酰胺的细胞毒性测试 | 第24-25页 |
第3章 水性聚酰胺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25-38页 |
3.1 聚合工艺的选择 | 第25-28页 |
3.1.1 酰胺盐聚合工艺的选择 | 第25-26页 |
3.1.2 聚酰胺聚合工艺的选择 | 第26-28页 |
3.2 合成聚酰胺的结构表征 | 第28-34页 |
3.2.1 合成聚酰胺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28-29页 |
3.2.2 合成聚酰胺的拉曼光谱分析 | 第29-30页 |
3.2.3 合成聚酰胺的核磁共振分析 | 第30-34页 |
3.3 合成聚酰胺的粘度测定 | 第34-35页 |
3.4 共聚酰胺水溶液的电镜分析 | 第35-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水性聚酰胺的性能研究 | 第38-58页 |
4.1 热学性质 | 第38-40页 |
4.1.1 合成聚酰胺的热失重分析 | 第38-39页 |
4.1.2 合成聚酰胺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39-40页 |
4.2 合成聚酰胺的晶型研究 | 第40-44页 |
4.2.1 合成聚酰胺的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0-41页 |
4.2.2 合成聚酰胺的变温红外分析 | 第41-44页 |
4.3 合成聚酰胺的水溶性的间接表征 | 第44-50页 |
4.3.1 水溶性共聚酰胺的变温紫外分析 | 第44-45页 |
4.3.2 水溶性共聚酰胺的动态光散射分析 | 第45-47页 |
4.3.3 水溶性共聚酰胺的变温动态光散射分析 | 第47-50页 |
4.4 水溶性聚酰胺薄膜的形貌表征 | 第50-55页 |
4.4.1 水溶性聚酰胺薄膜的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50-52页 |
4.4.2 水溶性聚酰胺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 | 第52-54页 |
4.4.3 水溶性聚酰胺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54-55页 |
4.5 水性聚酰胺的细胞毒性测试 | 第55-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