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脉的延续—景德镇老城区城市肌理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8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1 旧城文脉的危机 | 第8-9页 |
1.2.2 新城的千城一面 | 第9页 |
1.2.3 本文的研究案例 | 第9-1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4 研究范围 | 第11-12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1 基础研究 | 第12-13页 |
1.5.2 实例研究 | 第13页 |
1.5.3 实践研究 | 第13页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7 研究创新点 | 第15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城市肌理基础研究 | 第16-23页 |
2.1 城市肌理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 城市肌理的特征和属性 | 第17-18页 |
2.2.1 城市肌理的特征 | 第17页 |
2.2.2 城市肌理的属性 | 第17-18页 |
2.3 城市肌理的构成要素 | 第18-19页 |
2.3.1 宏观构成要素 | 第18页 |
2.3.2 微观构成要素 | 第18-19页 |
2.4 城市肌理延续方法 | 第19-20页 |
2.4.1 注重历史与现代空间的过渡 | 第19页 |
2.4.2 延续传统的地块界线 | 第19-20页 |
2.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2.5.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5.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模型综述 | 第23-29页 |
3.1 图底关系理论 | 第23-26页 |
3.2 空间句法理论 | 第26-28页 |
3.2.1 空间句法简介 | 第26页 |
3.2.2 空间句法原理解读 | 第26-27页 |
3.2.3 空间句法量化分析指标体系 | 第27-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旧城文脉保护与延续实例研究 | 第29-40页 |
4.1 巴黎旧城改造-每个拐角处都有历史 | 第29-34页 |
4.1.1 巴黎改造背景 | 第29-30页 |
4.1.2 巴黎保护策略和理念 | 第30页 |
4.1.3 巴黎改造实践 | 第30-34页 |
4.2 罗马旧城改造-古城外建新城 | 第34-36页 |
4.2.1 罗马改造背景 | 第34-35页 |
4.2.2 罗马保护策略和理念 | 第35-36页 |
4.2.3 罗马改造实践 | 第36页 |
4.3 东京旧城改造-拆旧建旧 | 第36-38页 |
4.3.1 东京改造背景 | 第36-37页 |
4.3.2 东京保护策略和理念 | 第37页 |
4.3.3 东京改造实践 | 第37-38页 |
4.4 上海石库门改造-原生态保护 | 第38-39页 |
4.4.1 石库门改造背景 | 第38页 |
4.4.2 上海石库门改造实践 | 第38-3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景德镇老城区肌理研究 | 第40-59页 |
5.1 景德镇概况 | 第40页 |
5.1.1 地理概况 | 第40页 |
5.1.2 历史沿革 | 第40页 |
5.2 基于图底关系的景德镇老城区肌理研究 | 第40-46页 |
5.2.1 基于图底关系的宏观肌理分析 | 第42-45页 |
5.2.2 基于图底关系的微观肌理分析 | 第45-46页 |
5.3 基于空间句法的景德镇老城区肌理研究 | 第46-56页 |
5.3.1 基于空间句法的宏观肌理分析 | 第46-50页 |
5.3.2 基于空间句法的微观肌理分析 | 第50-56页 |
5.4 景德镇城市肌理保护措施与建议 | 第56-58页 |
5.4.1 风貌规划措施 | 第56-57页 |
5.4.2 空间形态管控措施 | 第57-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6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