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元坝长兴组礁相储层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9-14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来源第9页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0-11页
        1.2.1 国内外碳酸盐岩油气藏发展趋势第10页
        1.2.2 生物礁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0-11页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11-12页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认识第12-14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14-17页
    2.1 地理位置第14页
    2.2 构造特征第14-16页
        2.2.1 区域构造特征第14页
        2.2.2 断裂特征第14-15页
        2.2.3 局部构造特征第15-16页
    2.3 勘探开发现状第16-17页
第3章 层序地层特征分析第17-31页
    3.1 岩石地层特征第17-21页
        3.1.1 岩石地层划分第17-19页
        3.1.2 长兴组岩石组合特征第19页
        3.1.3 长兴组地层对比第19-21页
    3.2 层序地层特征第21-31页
        3.2.1 层序界面特征第21页
        3.2.2 三级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第21-28页
        3.2.3 四级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第28-31页
第4章 沉积相特征研究第31-41页
    4.1 区域沉积相特征第31页
    4.2 元坝长兴组沉积相特征第31-38页
        4.2.1 典型沉积相特征第31-35页
        4.2.2 地震相分析第35-38页
    4.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规律第38-41页
        4.3.1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38-40页
        4.3.2 沉积模式第40-41页
第5章 储层特征研究第41-56页
    5.1 储层岩性特征第41-42页
    5.2 储层物性特征第42-45页
        5.2.1 全区物性特征第42-43页
        5.2.2 礁相储层物性特征第43-44页
        5.2.3 白云岩类物性特征第44-45页
    5.3 储集空间特征第45-51页
        5.3.1 储集空间类型第45-46页
        5.3.2 喉道类型第46-47页
        5.3.3 孔隙结构特征第47-51页
    5.4 储层成岩作用第51-56页
        5.4.1 成岩作用类型第51-54页
        5.4.2 成岩环境及其演化序列第54-56页
第6章 测井综合评价第56-60页
    6.1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第56-57页
    6.2 储层测井综合评价第57-60页
第7章 储层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第60-67页
    7.1 礁相储层发育的分布规律第60-61页
    7.2 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第61-64页
        7.2.1 有利沉积微相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第61-62页
        7.2.2 沉积期高频旋回控制了储层发育的部位第62页
        7.2.3 白云石化作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物质条件第62-63页
        7.2.4 溶蚀作用是优质储层改善的关键因素第63页
        7.2.5 构造破裂作用改善了储层的渗透能力和连通性第63-64页
    7.3 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演化模式第64-66页
        7.3.1 生物礁不同微相储层演化模式第64页
        7.3.2 长兴组储层形成演化模式第64-66页
    7.4 生物礁储层综合评价第66-67页
结论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岩性识别方法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喻家坪滑坡特征及其治理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