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潘家园宅—清代广州行商园林个案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0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行商园林研究意义与目的第10-11页
    1.2 本课题的研究状况第11-14页
        1.2.1 行商园林第11-12页
        1.2.2 岭南园林第12-13页
        1.2.3 广州十三行行商第13页
        1.2.4 研究之主要困难第13-14页
    1.3 本课题研究方法第14页
    1.4 本课题研究框架第14-16页
2 行商造园概述第16-40页
    2.1 行商概述第16-21页
        2.1.1 广州十三行与潘氏行商家族第16-21页
    2.2 清代广州行商造园概述第21-39页
        2.2.1 清代广州园林宅邸概况第21-28页
        2.2.2 清代行商园林概况第28-39页
    2.3 本章小结第39-40页
3 潘氏行商园林第40-95页
    3.1 潘振承(Puankhequa Ⅰ,1715~1788)与能敬堂第44-49页
        3.1.1 能敬堂第44-47页
        3.1.2 潘振承的龙溪乡规划第47-49页
    3.2 潘有度(Puankhequa Ⅱ,1755-1820)与南墅第49-50页
    3.3 潘有为(1744-1821)与南雪巢第50-60页
        3.3.1 空间布局与结构第52-54页
        3.3.2 园建的类型与装饰第54-55页
        3.3.3 驳岸处理第55-57页
        3.3.4 庭木花草与石景第57-60页
    3.4 潘长耀(Conseequa 1759-1823)与潘长耀花园第60-66页
        3.4.1 空间布局与结构第63-65页
        3.4.2 园建类型与特点第65-66页
        3.4.3 细部构造与装饰第66页
    3.5 潘正炜(Puankhequa Ⅲ,1791-1850)与秋江池馆第66-73页
        3.5.1 空间布局与结构第69-71页
        3.5.2 听颿楼第71-72页
        3.5.3 庭木花草第72-73页
    3.6 潘仕成(1804-1873)与海山仙馆第73-94页
        3.6.1 海山仙馆的历史沿革与考证依据第73-78页
        3.6.2 空间布局与结构第78-84页
        3.6.3 园建类型与特色第84-89页
        3.6.4 细部构造与装饰第89-91页
        3.6.5 庭木花草与石景第91-94页
    3.7 本章小结第94-95页
4 行商园林的研究结论第95-105页
    4.1 行商园林的造园特点第95-100页
        4.1.1 地方风格的继承与发展第95-99页
        4.1.2 外来风格的吸收与应用第99-100页
    4.2 行商造园的审美蕴涵第100-103页
        4.2.1 贾名儒行——注重风雅第100-101页
        4.2.2 重利务实——实用多变第101-102页
        4.2.3 西学东渐——中西合璧第102-103页
    4.3 行商园林今之意义与价值第103-104页
    4.4 论文继续研究的空间探讨第104-105页
总结与展望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0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附件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银行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的效果研究
下一篇:新型杀菌剂龙克菌的应用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