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2页 |
1.1 概述 | 第14-15页 |
1.2 超宽带技术简介 | 第15-21页 |
1.2.1 超宽带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5页 |
1.2.2 超宽带技术的定义和分类 | 第15-17页 |
1.2.3 超宽带技术的特点 | 第17-18页 |
1.2.4 超宽带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5 超宽带技术关键技术 | 第19-21页 |
1.3 本论文意义及结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超宽带通信技术 | 第22-37页 |
2.1 超宽带频谱规范 | 第22-24页 |
2.1.1 超宽带频谱规范 | 第22-24页 |
2.2 超宽带脉冲信号 | 第24-26页 |
2.2.1 高斯脉冲 | 第24页 |
2.2.2 高斯单周期脉冲 | 第24-25页 |
2.2.3 Scholtz单周期脉冲 | 第25页 |
2.2.4 高斯偶脉冲 | 第25-26页 |
2.3 调制及多址技术 | 第26-30页 |
2.3.1 跳时脉冲位置调制(TH-PPM) | 第27-28页 |
2.3.2 PC-PPM调制方式 | 第28页 |
2.3.3 脉冲幅度调制(PALM) | 第28页 |
2.3.4 DS-UWB调制 | 第28-29页 |
2.3.5 混和调制 | 第29页 |
2.3.6 多址技术 | 第29-30页 |
2.4 编码技术 | 第30-31页 |
2.5 超宽带信道模型 | 第31-37页 |
2.5.1 IEEE802.15.3a信道模型 | 第31-37页 |
第三章 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RAKE接收机研究 | 第37-51页 |
3.1 RAKE接收机基本原理 | 第37-39页 |
3.1.1 RAKE接收机合并方式 | 第38-39页 |
3.1.2 多径分量的选择方式 | 第39页 |
3.2 超宽带RAKE接收机 | 第39-41页 |
3.2.1 超宽带RAKE接收机研究现状 | 第39-41页 |
3.2.2 超宽带系统中RAKE接收机的设计原则 | 第41页 |
3.3 超宽带RAKE接收机性能分析 | 第41-51页 |
3.3.1 超宽带RAKE接收机的结构 | 第41-42页 |
3.3.2 仿真环境和参数 | 第42-43页 |
3.3.3 完美信道估计时超宽带RAKE接收机性能 | 第43-48页 |
3.3.4 存在信道估计错误的超宽带RAKE接收机性能 | 第48-51页 |
第四章 超宽带中多用户检测接收机性能研究 | 第51-62页 |
4.1 多用户检测技术 | 第51-54页 |
4.1.1 多用户系统模型 | 第52-53页 |
4.1.2 单用户检测 | 第53-54页 |
4.2 多用户检测器的分类 | 第54-59页 |
4.2.1 最优多用户检测器 | 第55页 |
4.2.2 线性多用户检测器 | 第55-57页 |
4.2.3 非线性最优多用户检测器 | 第57-59页 |
4.3 超宽带系统中多用户检测 | 第59-62页 |
4.3.1 系统描述 | 第59-60页 |
4.3.2 仿真结果 | 第60-61页 |
4.3.3 结论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
字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