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缓刑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缓刑制度概述 | 第8-16页 |
第一节 缓刑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8-11页 |
一、缓刑制度在国外的产生与发展 | 第8-9页 |
二、缓刑制度在国内的产生与发展 | 第9-11页 |
第二节 缓刑制度的价值 | 第11-16页 |
一、消除短期自由刑的负面效应 | 第11-12页 |
二、有利于实现刑罚目的 | 第12-14页 |
三、符合刑罚经济原则 | 第14页 |
四、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14-15页 |
五、符合轻刑化的国际趋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我国缓刑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16-29页 |
第一节 缓刑的类型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缓刑的适用条件 | 第17-21页 |
一、缓刑适用的前提条件 | 第18-20页 |
二、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 | 第20-21页 |
三、缓刑适用的排除条件 | 第21页 |
第三节 缓刑的执行 | 第21-27页 |
一、缓刑的考验期 | 第21-23页 |
二、缓刑的考察主体 | 第23-24页 |
三、缓刑考察的内容 | 第24-25页 |
四、缓刑的撤销 | 第25-26页 |
五、缓刑的法律后果 | 第26-27页 |
第四节 战时缓刑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 | 第29-40页 |
第一节 缓刑类型的完善 | 第29-31页 |
一、增设刑罚暂缓宣告制度 | 第29-30页 |
二、设立多样化的缓期执行方式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缓刑适用的完善 | 第31-34页 |
一、增设罚金刑的缓刑 | 第31-32页 |
二、增设缓刑的再犯预测制度 | 第32-33页 |
三、建立适用缓刑的特殊程序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缓刑执行的完善 | 第34-38页 |
一、缓刑考察主体的完善 | 第34-35页 |
二、缓刑考察内容的完善 | 第35-36页 |
三、缓刑撤销的完善 | 第36-37页 |
四、关于缓刑的法律后果 | 第37-38页 |
第四节 战时缓刑制度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