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1.1 含铀废水概述 | 第12-17页 |
| 1.1.1 铀的存在形式和性质 | 第12-13页 |
| 1.1.2 含铀废水的来源 | 第13-14页 |
| 1.1.3 含铀废水的相关标准及危害 | 第14-15页 |
| 1.1.4 含铀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 | 第15-17页 |
| 1.2 MCM-41 在处理重金属废水修复中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1.3 Fe、Cu 负载 MCM-41 在处理重金属废水修复中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1.4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22-26页 |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 1.4.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 1.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4-26页 |
| 第2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第26-34页 |
| 2.1 试验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26-27页 |
| 2.2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7页 |
| 2.3 介孔分子筛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7-30页 |
| 2.3.1 MCM41dry的制备 | 第28页 |
| 2.3.2 MCM41cal的制备 | 第28-29页 |
| 2.3.3 Fe-MCM-41 的制备 | 第29页 |
| 2.3.4 Cu-MCM-41 的制备 | 第29页 |
| 2.3.5 吸附试验 | 第29-30页 |
| 2.3.6 解吸试验 | 第30页 |
| 2.4 动力学与热力学吸附模型 | 第30-34页 |
| 2.4.1 动力学模型 | 第30-31页 |
| 2.4.2 热力学模型 | 第31-34页 |
| 第3章 疏水性MCM-41 对水中U(Ⅵ)的吸附试验 | 第34-44页 |
| 3.1 pH值对吸附剂吸附铀的影响 | 第34-35页 |
| 3.2 投加量对吸附剂吸附铀的影响 | 第35页 |
| 3.3 反应时间对吸附剂吸附铀的影响 | 第35-36页 |
| 3.4 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36-38页 |
| 3.5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38-40页 |
| 3.6 MCM41dry吸附U(Ⅵ)前后的SEM和EDS分析 | 第40页 |
| 3.7 MCM41dry吸附U(Ⅵ)前后的FTIR分析 | 第40-41页 |
| 3.8 MCM41dry吸附U(Ⅵ)前后的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 第41-42页 |
| 3.9 本章小论 | 第42-44页 |
| 第4章 Fe、Cu负载MCM-41 对水中U(Ⅵ)的吸附试验 | 第44-58页 |
| 4.1 pH值对吸附剂吸附铀的影响 | 第44-45页 |
| 4.2 投加量对吸附剂吸附铀的影响 | 第45页 |
| 4.3 反应时间对吸附剂吸附铀的影响 | 第45-46页 |
| 4.4 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46-49页 |
| 4.5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49-51页 |
| 4.6 Fe、Cu负载MCM-41 的吸附解吸试验 | 第51-52页 |
| 4.7 Fe、Cu负载MCM-41 吸附U(Ⅵ)前后的EDS分析 | 第52-53页 |
| 4.8 Fe、Cu负载MCM-41 吸附U(Ⅵ)前后的FTIR分析 | 第53-54页 |
| 4.9 Fe、Cu负载MCM-41 吸附U(Ⅵ)前后的氮气吸附-脱附 | 第54-55页 |
| 4.10 本章小论 | 第55-58页 |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8-62页 |
| 5.1 结论 | 第58-59页 |
| 5.2 创新点 | 第59页 |
| 5.3 建议 | 第59-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 附录 | 第70-72页 |
| 附录A 铀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测定方法 | 第70-71页 |
| 1. 铀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70页 |
| 2. 主要显色试剂的配制 | 第70页 |
| 3. 5-Br-padap分光光度法测定铀浓度 | 第70-71页 |
| 附录B 铀标准曲线 | 第71-72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