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6-33页 |
0.1 论文依托项目 | 第16页 |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21页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0.4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0.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0.6 完成的工作量及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与认识 | 第30-33页 |
第1章 地质背景 | 第33-39页 |
1.1 地层特征 | 第34-36页 |
1.1.1 布达特群和兴安岭群 | 第34页 |
1.1.2 铜钵庙组 | 第34页 |
1.1.3 南屯组 | 第34页 |
1.1.4 大磨拐河组 | 第34-36页 |
1.1.5 伊敏组和青元岗组 | 第36页 |
1.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36-39页 |
1.2.1 断陷的初始张裂阶段 | 第36页 |
1.2.2 断陷的强烈拉张阶段 | 第36页 |
1.2.3 断陷发育阶段 | 第36-37页 |
1.2.4 坳陷发育阶段 | 第37-38页 |
1.2.5 盆地萎缩阶段 | 第38-39页 |
第2章 CO_2—火山碎屑岩相互作用的岩石学记录 | 第39-77页 |
2.1 含片钠铝石火山碎屑岩岩石学特征 | 第39-61页 |
2.1.1 碎屑类型 | 第39-42页 |
2.1.2 成岩作用方式 | 第42-45页 |
2.1.3 胶结物与自生矿物 | 第45-52页 |
2.1.4 成岩共生序列 | 第52-53页 |
2.1.5 含片钠铝石火山碎屑岩中片钠铝石和铁白云石的"碳"来源 | 第53-61页 |
2.2 不含片钠铝石火山碎屑岩的岩石学特征 | 第61-71页 |
2.2.1 碎屑类型 | 第61页 |
2.2.2 成岩作用方式 | 第61-64页 |
2.2.3 自生矿物与成岩共生序列 | 第64-71页 |
2.3 含片钠铝石火山碎屑岩与不含片钠铝石火山碎屑岩的岩石学比较 | 第71-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第3章 CO_2—火山碎屑岩与CO_2—玄武岩相互作用的实验 | 第77-100页 |
3.1 CO_2—火山碎屑岩相互作用实验 | 第77-89页 |
3.1.1 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及实验步骤 | 第77-79页 |
3.1.2 结果与讨论 | 第79-89页 |
3.2 CO_2—玄武岩相互作用实验 | 第89-99页 |
3.2.1 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及实验步骤 | 第90-91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91-99页 |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4章 CO_2—火山碎屑岩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 第100-116页 |
4.1 样品组成及参数赋值 | 第101-104页 |
4.1.1 样品组成 | 第101-102页 |
4.1.2 模拟所需数据 | 第102-10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4页 |
4.2.1 CO_2注入后流体pH值和离子浓度的变化 | 第104-107页 |
4.2.2 CO_2注入引起的溶蚀溶解作用 | 第107-108页 |
4.2.3 CO_2注入引起的自生矿物的沉淀 | 第108-112页 |
4.2.4 火山碎屑岩对CO_2的矿物捕获能力 | 第112-113页 |
4.2.5 CO_2注入引起的储层物性的变化 | 第113-114页 |
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5章 CO_2—火山碎屑岩相互作用的机理、固碳量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第116-139页 |
5.1 CO_2—H_2O—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成岩反应 | 第116-118页 |
5.1.1 形成固碳矿物的成岩反应 | 第116-117页 |
5.1.2 形成非固碳矿物的成岩反应 | 第117-118页 |
5.2 CO_2矿物捕获的金属离子来源 | 第118-121页 |
5.2.1 片钠铝石中的金属离子来源 | 第118-120页 |
5.2.2 铁白云石的金属离子来源 | 第120-121页 |
5.3 CO_2流体与火山碎屑岩中金属离子析出之间的关系 | 第121-126页 |
5.4 CO_2注入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第126-131页 |
5.5 火山碎屑岩对CO_2的矿物捕获能力 | 第131-137页 |
5.5.1 CO_2注入火山碎屑岩后形成的自生矿物组合 | 第131-132页 |
5.5.2 火山碎屑岩对CO_2的矿物捕获能力 | 第132-137页 |
小结 | 第137-139页 |
结论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3-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