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和GIS的城镇化扩展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分析--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我国城镇化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 第10页 |
1.1.2“京津冀一体化”下首都空间扩展的必然性 | 第10-11页 |
1.1.3“城市副中心”空间扩展的特殊性 | 第11页 |
1.1.4 遥感和GIS技术日益成熟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城镇空间扩展的GIS-RS监测研究 | 第12-14页 |
1.3.2 城镇扩展驱动因素研究 | 第14-15页 |
1.3.3 通州区城镇扩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RS、GIS及城市扩展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30页 |
2.1 遥感信息提取方法 | 第19-24页 |
2.1.1 目视解译法 | 第19-20页 |
2.1.2 监督分类法 | 第20-22页 |
2.1.3 非监督分类法 | 第22-23页 |
2.1.4 其它分类方法 | 第23-24页 |
2.1.5 方法对比和总结 | 第24页 |
2.2 GIS空间分析方法 | 第24-27页 |
2.2.1 缓冲区分析 | 第24-25页 |
2.2.2 叠置分析 | 第25-27页 |
2.3 城市扩展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2.3.1 聚集经济与城市空间扩展 | 第27-28页 |
2.3.2 精明增长与城市空间扩展 | 第28-30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 第30-50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30-31页 |
3.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30-31页 |
3.1.2 城市副中心 | 第31页 |
3.2 数据来源 | 第31-33页 |
3.2.1 遥感影像数据 | 第31-33页 |
3.2.2 其他辅助数据 | 第33页 |
3.3 数据预处理 | 第33-42页 |
3.3.1 辐射校正 | 第34-35页 |
3.3.2 几何校正 | 第35页 |
3.3.3 影像配准 | 第35-36页 |
3.3.4 波段选择 | 第36-40页 |
3.3.5 图像裁剪 | 第40-42页 |
3.4 专题信息提取 | 第42-46页 |
3.4.1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 | 第42页 |
3.4.2 建立解译标志 | 第42-43页 |
3.4.3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信息提取 | 第43-46页 |
3.5 分类结果及精度评价 | 第46-50页 |
3.5.1 分类结果 | 第46-48页 |
3.5.2 精度评价 | 第48-50页 |
第4章 研究区城镇空间扩展时空特征分析 | 第50-70页 |
4.1 城镇空间扩展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50-54页 |
4.1.1 土地覆被信息分析 | 第50-52页 |
4.1.2 土地利用覆被转移矩阵分析 | 第52-54页 |
4.2 城镇空间扩展的时间过程分析 | 第54-58页 |
4.2.1 城镇扩展速度与动态度分析 | 第54-57页 |
4.2.2 城镇扩展弹性分析 | 第57-58页 |
4.3 城镇空间扩展的空间分异规律 | 第58-65页 |
4.3.1 各乡镇空间扩展差异分析 | 第58-62页 |
4.3.2 中心城区扩展特征的方位分析 | 第62-65页 |
4.4 城镇空间扩展的方向性分析 | 第65-70页 |
第5章 研究区城镇空间扩展驱动力分析 | 第70-80页 |
5.1 人口因素的影响 | 第70-71页 |
5.2 交通因素的影响 | 第71-75页 |
5.3 经济及产业集聚因素的影响 | 第75-78页 |
5.4 政策因素的影响 | 第78-8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6.2 未来发展建议 | 第81页 |
6.3 后续研究工作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附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