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5-31页 |
1.1 选题背景与工程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7页 |
1.2.1 疲劳研究的发展历史 | 第17-19页 |
1.2.2 货车车体载荷谱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3 货车车体疲劳强度评价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2.4 货车车体线路模拟台架疲劳试验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31页 |
2 车体焊接结构疲劳性能研究 | 第31-49页 |
2.1 金属材料的疲劳 | 第31-33页 |
2.1.1 疲劳分类 | 第31-32页 |
2.1.2 S-N曲线 | 第32-33页 |
2.2 焊接结构的疲劳设计标准 | 第33-37页 |
2.2.1 AAR标准 | 第34-36页 |
2.2.2 BS EN标准 | 第36-37页 |
2.3 车体焊接结构试样疲劳性能试验 | 第37-42页 |
2.3.1 S-N曲线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2.3.2 材料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 | 第38-39页 |
2.3.3 试样的加工制作 | 第39-41页 |
2.3.4 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2.4 疲劳试验结果和分析 | 第42-48页 |
2.4.1 试样疲劳破坏分析 | 第42-44页 |
2.4.2 试样S-N曲线 | 第44-46页 |
2.4.3 S-N曲线的延拓 | 第46-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3 货车车体疲劳载荷谱测试及特性研究 | 第49-89页 |
3.1 车体信号数据测试及处理 | 第49-58页 |
3.1.1 测试方案 | 第49-50页 |
3.1.2 测点布置 | 第50-52页 |
3.1.3 测试系统 | 第52-53页 |
3.1.4 试验数据采样频率的确定 | 第53页 |
3.1.5 数据信号处理 | 第53-58页 |
3.2 车体载荷识别 | 第58-61页 |
3.2.1 车体载荷分析 | 第58-59页 |
3.2.2 浮沉载荷识别 | 第59-60页 |
3.2.3 纵向载荷识别 | 第60-61页 |
3.2.4 侧滚和扭转载荷识别 | 第61页 |
3.3 实测数据处理结果 | 第61-66页 |
3.3.1 载荷时间历程 | 第62-64页 |
3.3.2 载荷频谱特性分析 | 第64-66页 |
3.4 车体载荷谱计数处理 | 第66-74页 |
3.4.1 载荷谱计数处理方法 | 第66-68页 |
3.4.2 小载荷循环的处理 | 第68-69页 |
3.4.3 载荷谱编制方法 | 第69-71页 |
3.4.4 实测载荷谱编制结果 | 第71-74页 |
3.5 车体载荷谱统计推断 | 第74-81页 |
3.5.1 载荷谱分布规律 | 第74-76页 |
3.5.2 威布尔分布参数估计方法 | 第76-78页 |
3.5.3 分布假设检验 | 第78页 |
3.5.4 车体载荷谱分布规律 | 第78-80页 |
3.5.5 最大载荷推断 | 第80-81页 |
3.6 载荷谱特性分析 | 第81-87页 |
3.6.1 不同线路载荷谱特性对比分析 | 第81-85页 |
3.6.2 AAR标准载荷谱 | 第85-86页 |
3.6.3 实测载荷谱与AAR标准载荷谱对比分析 | 第86-8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4 货车车体结构静态响应分析 | 第89-109页 |
4.1 C70_E型敞车车体结构特点及性能参数 | 第89-91页 |
4.1.1 C70_E型敞车车体结构特点 | 第90-91页 |
4.1.2 C70_E型敞车车体主要技术及性能参数 | 第91页 |
4.2 车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91-92页 |
4.3 结构加载模式 | 第92-94页 |
4.4 结构响应结果及分析 | 第94-97页 |
4.5 静态载荷-应力传递关系 | 第97-98页 |
4.6 散粒货物对车体静压力分析 | 第98-107页 |
4.6.1 弹塑性准则 | 第98-100页 |
4.6.2 有限元模型 | 第100-101页 |
4.6.3 车体与散粒煤接触模拟 | 第101-102页 |
4.6.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02-10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5 货车车体结构动态响应分析 | 第109-133页 |
5.1 车体模态分析 | 第109-113页 |
5.1.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109-110页 |
5.1.2 车体自由模态分析 | 第110-112页 |
5.1.3 车体约束模态分析 | 第112-113页 |
5.2 车体动态载荷的获取方法 | 第113-115页 |
5.3 车体瞬态动力学响应分析 | 第115-126页 |
5.3.1 瞬态动力学方法 | 第115-117页 |
5.3.2 载荷时间历程样本 | 第117-120页 |
5.3.3 瞬态动力响应结果分析 | 第120-125页 |
5.3.4 动态载荷-应力传递关系 | 第125-126页 |
5.4 冲击载荷下车体动态响应分析 | 第126-131页 |
5.4.1 冲击工况概述 | 第127页 |
5.4.2 冲击有限元模型 | 第127-128页 |
5.4.3 冲击载荷下端墙动应力响应分析 | 第128-130页 |
5.4.4 冲击载荷下端墙动侧压力响应分析 | 第130-13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6 货车车体疲劳强度评价 | 第133-151页 |
6.1 疲劳强度评价理论 | 第133-139页 |
6.1.1 名义应力法 | 第133-134页 |
6.1.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134-135页 |
6.1.3 AAR疲劳评价方法 | 第135-137页 |
6.1.4 BS EN疲劳评价方法 | 第137-139页 |
6.2 基于应力谱的车体疲劳强度评价 | 第139-140页 |
6.3 基于载荷谱的车体疲劳强度评价 | 第140-145页 |
6.3.1 基于载荷谱的疲劳强度评价方法 | 第140-142页 |
6.3.2 疲劳损伤分析 | 第142-145页 |
6.4 载荷谱损伤一致性校验 | 第145-146页 |
6.5 基于损伤一致性的载荷谱修正 | 第146-148页 |
6.6 车体疲劳寿命评估 | 第148-149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7 车体线路模拟台架试验疲劳强度评价方法研究 | 第151-167页 |
7.1 车体线路模拟台架试验概述 | 第151-152页 |
7.3 试验载荷谱的浓缩方法 | 第152-154页 |
7.4 疲劳截止极限的确定 | 第154页 |
7.5 应力时间历程的浓缩 | 第154-159页 |
7.5.1 应力时间历程浓缩方法 | 第155-157页 |
7.5.2 多点应力时间历程的浓缩 | 第157-159页 |
7.6 试验载荷谱浓缩结果 | 第159-161页 |
7.7 浓缩试验载荷谱损伤校验 | 第161-164页 |
7.7.1 浓缩前后应力谱损伤校验 | 第161-163页 |
7.7.2 浓缩前后载荷谱损伤校验 | 第163-164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164-167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67-171页 |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67-169页 |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69-170页 |
8.3 研究工作展望 | 第170-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3-18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