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不同栽培条件下复合肥类型对玉米品种隆平206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文献综述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页
    1.2 宽窄行配置第9-10页
    1.3 种植方式与玉米群体结构第10-11页
    1.4 不同株型玉米的根系形态第11-12页
        1.4.1 不同株型玉米根系的垂直分布第11页
        1.4.2 不同株型玉米根系的水平分布第11页
        1.4.3 不同株型玉米根系的干重分布第11-12页
        1.4.4 种植方式及株型对玉米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第12页
    1.5 种植方式与玉米碳氮代谢第12页
    1.6 种植方式与玉米产量第12-14页
2. 引言第14-15页
3. 材料和方法第15-18页
    3.1 试验材料和设计第15页
    3.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5-18页
4. 结果与分析第18-36页
    4.1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根特性的影响第18-22页
        4.1.1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幼苗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第18页
        4.1.2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拔节期根体积和根干重的影响第18-19页
        4.1.3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吐丝期和乳熟期根系SOD、POD活性变化的影响第19-20页
        4.1.4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吐丝期和乳熟期根MDA值变化的影响第20-21页
        4.1.5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吐丝期和乳熟期根活力比例的影响第21-22页
    4.2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隆平206叶片及茎杆生理特性的影响第22-25页
        4.2.1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叶片硝酸还原酶活力变化的影响第22页
        4.2.2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第22-23页
        4.2.3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的N含量和K含量影响第23-24页
        4.2.4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拔节期茎基部伤流液各组分含量的影响第24-25页
    4.3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农艺性状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25-28页
        4.3.1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农艺性状及生长率的影响第25-26页
        4.3.2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穗上叶和穗下叶LA及LOV的影响第26-27页
        4.3.3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不同时期茎杆强度的影响第27页
        4.3.4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27-28页
    4.4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籽粒灌浆及NPK积累量的影响第28-32页
        4.4.1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籽粒灌浆速率特征参数的影响第28-29页
        4.4.2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灌浆期各器官氮素积累量的影响第29-30页
        4.4.3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灌浆期各器官磷素积累量的影响第30页
        4.4.4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灌浆期各器官钾素积累量的影响第30-31页
        4.4.5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各生育期氮吸收利用、氮收获指数及农学效率的影响第31-32页
    4.5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第32-36页
        4.5.1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拔节期穗位节间维管束的影响第32页
        4.5.2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拔节期光合特性的影响第32-33页
        4.5.3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光响应参数的影响第33-34页
        4.5.4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第34-36页
5. 讨论第36-39页
    5.1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根特性的影响第36页
    5.2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隆平206叶片及茎杆生理特性的影响第36-37页
    5.3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农艺性状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37页
    5.4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籽粒灌浆及NPK积累量的影响第37-38页
    5.5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第38-39页
6. 结论第39-41页
    6.1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根特性的影响第39页
    6.2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隆平206叶片及茎杆生理特性的影响第39页
    6.3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农艺性状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39页
    6.4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籽粒灌浆及NPK积累量的影响第39-40页
    6.5 栽培模式和复合肥类型对隆平206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5页
致谢第45页
作者简介第45-46页
附件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能源审计对太原市公共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方案的研究
下一篇:猪肝细胞原代培养及siRNA对THRSP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