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2-19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3 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20-21页 |
2 我国SHIBOR与回购利率的统计性描述 | 第21-26页 |
2.1 SHIBOR的基本框架 | 第21-22页 |
2.1.1 SHIBOR的命名 | 第21页 |
2.1.2 SHIBOR的报价银行团与报价机制 | 第21-22页 |
2.1.3 SHIBOR的信息发布机构 | 第22页 |
2.1.4 SHIBOR的监督管理机制 | 第22页 |
2.2 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的发展 | 第22-23页 |
2.3 指标的选取 | 第23-24页 |
2.4 SHIBOR与回购利率的统计性描述 | 第24-26页 |
3 我国SHIBOR与回购利率联动性实证分析 | 第26-39页 |
3.1 ADF单位根检验 | 第26-28页 |
3.2 建立VAR模型 | 第28-32页 |
3.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32-33页 |
3.4 脉冲响应分析 | 第33-35页 |
3.5 方差分解 | 第35-39页 |
4 政策建议 | 第39-49页 |
4.1 提高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 第39-41页 |
4.2 大力发展同业拆借市场,完善SHIBOR形成机制 | 第41-45页 |
4.2.1 大力发展同业拆借市场 | 第41-43页 |
4.2.2 完善SHIBOR形成机制 | 第43-45页 |
4.3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 第45-46页 |
4.4 不断完善利率传导机制 | 第46-47页 |
4.5 未来公开市场操作应以现券交易为重心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