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蚤蝇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12-13页 |
1.2 双翅目及蚤蝇科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1 双翅目的解剖学研究 | 第13-14页 |
1.2.2 蚤蝇的解剖学研究 | 第14页 |
1.2.3 中国的蚤蝇学研究 | 第14-15页 |
1.3 蚤蝇解剖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4页 |
2.1 化学试剂 | 第16-17页 |
2.2 仪器设备 | 第17页 |
2.3 蚤蝇来源与饲养传代 | 第17-18页 |
2.3.1 蚤蝇来源 | 第17页 |
2.3.2 饲养方法 | 第17-18页 |
2.3.3 传代方法 | 第18页 |
2.4 内部解剖及观察 | 第18页 |
2.4.1 试验蚤蝇的选取 | 第18页 |
2.4.2 解剖方法 | 第18页 |
2.5 组织切片及观察 | 第18-22页 |
2.5.1 石蜡切片试剂 | 第18-19页 |
2.5.2 石蜡切片方法 | 第19-22页 |
2.6 压制玻片及染色 | 第22-24页 |
第3章 消化与排泄系统 | 第24-30页 |
3.1 消化道和唾液腺 | 第24-27页 |
3.1.1 前肠 | 第24-26页 |
3.1.2 中肠 | 第26页 |
3.1.3 后肠 | 第26-27页 |
3.1.4 唾液腺 | 第27页 |
3.2 马氏管 | 第2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7-30页 |
第4章 神经系统 | 第30-34页 |
4.1 脑 | 第30-31页 |
4.1.1 前脑 | 第30-31页 |
4.1.2 中脑 | 第31页 |
4.1.3 后脑 | 第31页 |
4.2 腹神经索 | 第31-32页 |
4.2.1 咽下神经节 | 第31-32页 |
4.2.2 胸部神经节 | 第32页 |
4.2.3 腹部神经节 | 第3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5章 呼吸与循环系统 | 第34-38页 |
5.1 呼吸系统 | 第34-35页 |
5.1.1 气管 | 第34-35页 |
5.1.2 气门 | 第35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5.3 循环系统 | 第36页 |
5.3.1 背血管 | 第36页 |
5.3.2 辅搏器 | 第3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6章 生殖系统 | 第38-46页 |
6.1 雄性生殖系统 | 第38-39页 |
6.1.1 东亚异蚤蝇Megaselia spiracularis Schmitz | 第38页 |
6.1.2 蛆症异蚤蝇Megaselia scalaris(Loew) | 第38页 |
6.1.3 角喙栓蚤蝇Dohrniphora cornuta(Bigot) | 第38页 |
6.1.4 广东栅蚤蝇Diplonevra peregrina(Wiedemann) | 第38-39页 |
6.2 雌性生殖系统 | 第39-42页 |
6.2.1 东亚异蚤蝇Megaselia spiracularis Schmitz | 第40页 |
6.2.2 蛆症异蚤蝇Megaselia scalaris(Loew) | 第40页 |
6.2.3 角喙栓蚤蝇Dohrniphora cornuta(Bigot) | 第40页 |
6.2.4 广东栅蚤蝇Diplonevra peregrina(Wiedemann) | 第40-4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42-46页 |
6.3.1 受精囊 | 第42-43页 |
6.3.2 外翻生殖腔 | 第43页 |
6.3.3 卵巢管 | 第43页 |
6.3.4 粘腺 | 第43-44页 |
6.3.5 骨化环 | 第44页 |
6.3.6 雄性生殖附腺 | 第44-45页 |
6.3.7 精巢 | 第45-4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图版 | 第56-78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