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我国的煤炭资源现状 | 第11页 |
1.2 褐煤的特点和利用现状 | 第11-13页 |
1.2.1 褐煤的主要特点 | 第11-12页 |
1.2.2 褐煤的利用现状 | 第12-13页 |
1.3 褐煤中的水分与含氧官能团 | 第13-19页 |
1.3.1 褐煤中的水分赋存形态 | 第13-15页 |
1.3.2 褐煤中的含氧官能团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2.1 褐煤中含氧官能团的类型 | 第15-16页 |
1.3.2.2 含氧官能团对褐煤性质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2.3 含氧官能团的测试方法 | 第17-19页 |
1.4 褐煤脱水提质研究概述 | 第19-23页 |
1.4.1 褐煤脱水提质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1.4.2 褐煤的脱水特性 | 第20-21页 |
1.4.3 褐煤脱水提质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 第21-23页 |
1.4.3.1 褐煤提质过程中物理结构的变化 | 第21-22页 |
1.4.3.2 褐煤提质过程中化学结构的变化 | 第22-23页 |
1.5 褐煤提质后的水分复吸特性 | 第23-25页 |
1.6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设备与方法 | 第27-33页 |
2.1 煤样的选取 | 第27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27-29页 |
2.2.1 褐煤的热提质设备 | 第27-29页 |
2.2.2 提质煤的结构表征设备 | 第29页 |
2.2.3 提质煤的水分复吸设备 | 第29页 |
2.3 实验方案 | 第29-33页 |
2.3.1 褐煤的碱溶液处理实验 | 第29-30页 |
2.3.2 褐煤的干燥提质实验 | 第30页 |
2.3.3 褐煤的含氧官能团测定实验 | 第30-31页 |
2.3.4 褐煤的水分复吸实验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碱溶液处理对褐煤含氧官能团以及水分复吸的影响 | 第33-41页 |
3.1 褐煤原煤中含氧官能团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3.2 褐煤的碱溶液处理及水分复吸 | 第34-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第四章 褐煤热提质过程中含氧官能团的变化 | 第41-51页 |
4.1 温度对褐煤热提质过程中含氧官能团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 气氛对褐煤热提质过程中含氧官能团的影响 | 第43-46页 |
4.3 煤样粒度对褐煤热提质过程中含氧官能团的影响 | 第46-47页 |
4.4 褐煤在不同条件下热提质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7-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提质褐煤的水分复吸行为 | 第51-59页 |
5.1 褐煤表面结构对水分复吸的影响 | 第51-55页 |
5.2 提质煤在水分复吸过程中的热效应 | 第55-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建议 | 第59-61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59-60页 |
6.1.1 碱溶液处理对褐煤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影响 | 第59页 |
6.1.2 热提质对褐煤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影响 | 第59-60页 |
6.1.3 含氧官能团对煤吸水性的影响 | 第60页 |
6.2 实验建议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