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氯化物喷雾热解制取稀土氧化物装置的水模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1.1 稀土资源概述 | 第11-12页 |
1.1.2 稀土氧化物的主要应用 | 第12-14页 |
1.1.3 稀土氧化物的主要制备方法 | 第14-15页 |
1.2 实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3 实验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与实验设备 | 第19-31页 |
2.1 物理模型实验 | 第19-20页 |
2.1.1 物理模拟意义 | 第19页 |
2.1.2 相似理论 | 第19-20页 |
2.2 因次分析 | 第20-22页 |
2.3 PIV实验 | 第22-23页 |
2.4 数字图像处理的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2.4.1 数字图像处理方法 | 第23-27页 |
2.4.2 Matlab软件介绍 | 第27-28页 |
2.5 实验设备 | 第28-31页 |
第3章 液相带入量的影响因素 | 第31-45页 |
3.1 气相流量对液相带入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 液相附加压力对液相带入量的影响 | 第32-35页 |
3.3 文丘里管大小径比对液相带入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 引流管对液相带入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3.5 液相密度对液相带入量影响 | 第37-39页 |
3.6 液相粘度对液相带入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3.7 液相带入量的因次分析 | 第41-43页 |
3.8 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雾化效果的研究 | 第45-61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45-49页 |
4.1.1 边缘检测的实现 | 第45-46页 |
4.1.2 阈值二值化的实现 | 第46-47页 |
4.1.3 目标面积和数量的计算 | 第47-48页 |
4.1.4 喷雾锥角的测量 | 第48-49页 |
4.2 气相流量对雾化效果的影响 | 第49-52页 |
4.2.1 喷雾场范围的比较 | 第49-50页 |
4.2.2 气相流量对液相带入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3 雾滴平均当量尺寸的比较 | 第51-52页 |
4.2.4 喷雾锥角的比较 | 第52页 |
4.3 液面附加压力对雾化效果的影响 | 第52-55页 |
4.3.1 喷雾场范围的比较 | 第52-53页 |
4.3.2 液相附加压力对液相带入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4.3.3 雾滴平均当量尺寸的比较 | 第55页 |
4.3.4 喷雾锥角的比较 | 第55页 |
4.4 文丘里管大小径比对雾化效果的影响 | 第55-57页 |
4.4.1 喷雾场范围的比较 | 第56页 |
4.4.2 大小径比对液相带入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3 雾滴平均当量尺寸的比较 | 第57页 |
4.4.4 喷雾锥角的比较 | 第57页 |
4.5 引流管对雾化效果的影响 | 第57-59页 |
4.5.1 喷雾场范围的比较 | 第58页 |
4.5.2 引流管尺寸对液相带入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4.5.3 雾滴平均当量尺寸的比较 | 第59页 |
4.5.4 喷雾锥角的比较 | 第59页 |
4.6 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射流反应器的数值模拟 | 第61-73页 |
5.1 模型建立 | 第61-64页 |
5.1.1 射流反应器模型 | 第61-62页 |
5.1.2 网格的划分 | 第62页 |
5.1.3 控制方程 | 第62-64页 |
5.1.4 边界条件和计算方法 | 第64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4-70页 |
5.2.1 浓度场分析 | 第64-66页 |
5.2.2 流场分析 | 第66-70页 |
5.3 小结 | 第70-7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