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6页 |
1.1 荧光 | 第8-11页 |
1.1.1 荧光的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1.2 荧光分子的识别机理 | 第9页 |
1.1.3 荧光探针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9-11页 |
1.2 苝衍生物概述 | 第11-19页 |
1.2.1 苝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 | 第12-13页 |
1.2.2 苝衍生物的 π–π 相互作用 | 第13-14页 |
1.2.3 苝衍生物的超分子自组装 | 第14-16页 |
1.2.4 苝衍生物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16-19页 |
1.3 有机荧光纳米粒子 | 第19-24页 |
1.3.1 基于芴的荧光纳米粒子 | 第19-21页 |
1.3.2 基于苝的荧光纳米粒子 | 第21-24页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4-26页 |
1.4.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24-25页 |
1.4.2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聚磷酸诱导苝衍生物可控集聚检测碱性磷酸酶 | 第26-40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0页 |
2.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7-28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38页 |
2.3.1 碱性磷酸酶的检测原理 | 第30-31页 |
2.3.2 聚磷酸诱导探针Probe-1 的可控集聚 | 第31-33页 |
2.3.3 实验的可行性和条件优化 | 第33-35页 |
2.3.4 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分析 | 第35-36页 |
2.3.5 选择性分析 | 第36-37页 |
2.3.6 在血清中检测碱性磷酸酶的活性 | 第37-38页 |
2.3.7 碱性磷酸酶抑制剂的筛选 | 第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基于苝纳米粒子的荧光猝灭检测铜离子 | 第40-52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4页 |
3.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1-42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42-44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3.3.1 Probe-2 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44-45页 |
3.3.2 Probe-2 纳米粒子的光谱性质 | 第45-47页 |
3.3.3 水溶液中Cu~(2+)的检测 | 第47-50页 |
3.3.4 Cu~(2+)检测的特异性 | 第50页 |
3.3.5 在人血清中检测Cu~(2+)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