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顶底板稳定性评价系统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9-11页 |
1.2.1 传统地质学分析 | 第9-10页 |
1.2.2 顶底板稳定性的定量分析 | 第10页 |
1.2.3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应用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2 煤层顶底板特征研究 | 第14-28页 |
2.1 煤层顶底板的沉积特征 | 第14-16页 |
2.1.1 顶底板稳定性的沉积学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2.1.2 顶底板岩性特征 | 第15-16页 |
2.2 煤层顶底板的构造特征 | 第16-20页 |
2.2.1 顶底板构造的基本类型 | 第16-18页 |
2.2.2 小型构造对顶底板稳定性的影响 | 第18-20页 |
2.3 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特性 | 第20-28页 |
2.3.1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20-23页 |
2.3.2 岩石的力学性质影响因素 | 第23-28页 |
3 煤层顶底板稳定性评价理论与方法 | 第28-38页 |
3.1 顶底板稳定性评价原则 | 第28页 |
3.2 顶底板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28-29页 |
3.3 顶底板稳定性评价评价模型与方法 | 第29-38页 |
3.3.1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29-32页 |
3.3.2 灰色聚类法 | 第32-34页 |
3.3.3 层次分析法 | 第34-35页 |
3.3.4 敏感因子法 | 第35-36页 |
3.3.5 人工神经网络法 | 第36-37页 |
3.3.6 各种评价方法的对比 | 第37-38页 |
4 煤层顶底板稳定性评价系统实现 | 第38-49页 |
4.1 系统概述 | 第38页 |
4.2 软件开发环境及技术 | 第38-39页 |
4.2.1 软件体系结构 | 第38页 |
4.2.2 软件开发语言 | 第38-39页 |
4.2.3 数据库管理系统 | 第39页 |
4.3 数据信息管理 | 第39-43页 |
4.3.1 数据库简介 | 第39-40页 |
4.3.2 MYSQL简介 | 第40页 |
4.3.3 数据库系统设计 | 第40-43页 |
4.4 系统功能实现 | 第43-49页 |
4.4.1 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 第43页 |
4.4.2 系统界面 | 第43-44页 |
4.4.3 数据管理功能 | 第44-45页 |
4.4.4 柱状图自动绘制功能 | 第45-46页 |
4.4.5 顶底板稳定性评价功能 | 第46-49页 |
5 基于金华山煤矿的实例应用 | 第49-64页 |
5.1 金华山煤矿概况 | 第49-50页 |
5.1.1 地理位置 | 第49-50页 |
5.1.2 地形地貌 | 第50页 |
5.1.3 气象水文 | 第50页 |
5.2 金华山煤矿工程地质条件 | 第50-58页 |
5.2.1 地层特征 | 第50-51页 |
5.2.2 构造特征 | 第51-58页 |
5.2.3 地震 | 第58页 |
5.3 金华山煤矿5 | 第58-6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页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