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ZigBee和以太网的无线传感网络环境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符号说明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本文的组织与结构 | 第14-16页 |
第2章 ZigBee协议的研究与分析 | 第16-25页 |
·ZigBee技术概述 | 第16-17页 |
·ZigBee通信模型 | 第17-18页 |
·物理层 | 第17-18页 |
·媒体访问控制层 | 第18页 |
·网络层 | 第18页 |
·应用支持子层 | 第18页 |
·应用层框架和ZigBee设备对象 | 第18页 |
·ZigBee网络设备类型 | 第18-19页 |
·逻辑设备类型 | 第18-19页 |
·物理设备类型 | 第19页 |
·ZigBee网络拓扑类型 | 第19-21页 |
·星形拓扑 | 第20页 |
·树形拓扑 | 第20-21页 |
·网形拓扑 | 第21页 |
·ZigBee原语 | 第21-22页 |
·ZigBee设备组网 | 第22-24页 |
·设备建立网络 | 第22-23页 |
·设备加入网络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ZigBee网络节点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 第25-50页 |
·ZigBee网络系统设计 | 第25页 |
·ZigBee节点硬件设计 | 第25-33页 |
·通讯模块选择 | 第25-27页 |
·电源模块设计 | 第27页 |
·UART模块设计 | 第27-28页 |
·复位和看门狗模块设计 | 第28-29页 |
·Flash写入控制电路 | 第29-30页 |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 | 第30-31页 |
·光照度传感器模块 | 第31页 |
·其他接口电路设计 | 第31-33页 |
·ZigBee节点软件设计 | 第33-49页 |
·ZigBee设备程序架构 | 第33-35页 |
·用户API函数 | 第35-36页 |
·软件开发环境 | 第36-37页 |
·ZigBee网络中数据的发送与接收 | 第37-39页 |
·传感器驱动 | 第39-46页 |
·协调器节点程序设计 | 第46-47页 |
·终端节点程序设计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网关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 第50-67页 |
·网关的整体设计 | 第50页 |
·网关的硬件设计 | 第50-54页 |
·以太网控制芯片的选择 | 第50-51页 |
·以太网模块电路设计 | 第51-52页 |
·以太网模块与控制器的连接方式 | 第52-54页 |
·网关的软件设计 | 第54-66页 |
·DM9000A寄存器简介 | 第54-55页 |
·寄存器读写方法 | 第55-57页 |
·DM9000A初始化 | 第57-58页 |
·数据包传送工作原理 | 第58-59页 |
·数据包接收送工作原理 | 第59-60页 |
·ARP协议的实现 | 第60-62页 |
·UDP协议的实现 | 第62-65页 |
·UDP协议数据的校验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以太网监控平台设计 | 第67-74页 |
·Windows Sockets规范 | 第67页 |
·数据报套接字编程模型 | 第67-68页 |
·上位机软件程序设计 | 第68-72页 |
·上位机软件界面设计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工作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74-76页 |
·工作总结 | 第74页 |
·研究展望 | 第74-76页 |
附录A ZigBee节点PCB设计 | 第76-77页 |
附录B 以太网模块PCB设计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