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人物报道创新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4页 |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8-12页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二、人物报道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三、研究目标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典型报道:人物报道的传统方式 | 第14-23页 |
第一节 典型人物报道的历程 | 第14-17页 |
一、早期的"政治典型"阶段和文革中的畸变期 | 第14-15页 |
二、改革开放以后典型人物报道的复苏 | 第15-16页 |
三、90年代以来逐渐向现代形象过渡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典型人物报道的功能 | 第17-19页 |
一、社会整合功能 | 第17-18页 |
二、精神引领功能 | 第18页 |
三、角色培养功能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典型人物报道的困境 | 第19-23页 |
一、报道自身因素:表现形式单一 思维方式僵化 | 第19-20页 |
二、社会转型因素:社会阶层分化 受众需求多元 | 第20-21页 |
三、传媒环境因素:传媒竞争加剧 媒介定位转变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人物报道价值层面的创新 | 第23-41页 |
第一节 改进宣传价值的实现方式 | 第23-25页 |
一、宣传性有原则的弱化 | 第23页 |
二、宣传价值的实现策略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拓宽商品价值的呈现领域 | 第25-33页 |
一、政治人物报道走近普罗大众 | 第26-29页 |
二、经济人物报道加入思辨因素 | 第29-32页 |
三、娱乐人物报道融入新鲜元素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推动新闻价值的全面回归 | 第33-41页 |
一、追踪新闻人物,重拾新闻价值要素 | 第33-36页 |
二、关注民间人物,彰显人文主义精神 | 第36-38页 |
三、审视历史人物,提供多种评价角度 | 第38-41页 |
第三章 人物报道文本制作的创新 | 第41-58页 |
第一节 叙述文本的创新 | 第41-48页 |
一、文体运用的多样化 | 第41-43页 |
二、叙事手法的风格化 | 第43-46页 |
三、文本框架的隐性化 | 第46-48页 |
第二节 报道模式的创新 | 第48-53页 |
一、视觉传播元素刺激受众感官 | 第48-50页 |
二、群像策划报道透视社会现实 | 第50-52页 |
三、对话报道:人物报道的优势呈现 | 第52-53页 |
第三节 报道维度的创新 | 第53-58页 |
一、锐度的提升 | 第53-54页 |
二、角度的变化 | 第54-55页 |
三、深度的拓展 | 第55-58页 |
第四章 人物报道创新必须与转型期社会现状相适应 | 第58-70页 |
第一节 新闻改革要求人物报道创新 | 第58-62页 |
一、宣传让位于新闻——人物报道价值多元 | 第58-59页 |
二、新闻重拾商品性——人物报道走向市场 | 第59-61页 |
三、新闻走向专业化——人物报道价值回归 | 第61-62页 |
第二节 "人"的改变推动人物报道创新 | 第62-66页 |
一、阶层变动下媒介控制权和使用权的分立 | 第62-63页 |
二、转型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媒介表达诉求 | 第63-65页 |
三、利益主体多元化下不同价值观的碰撞 | 第65-66页 |
第三节 西方媒介理念影响人物报道创新 | 第66-70页 |
一、人物报道体现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 第66-67页 |
二、人物报道对"亲近新闻"理念的实践和内化 | 第67-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