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引言 | 第15-2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煤系矿产资源的发展趋势 | 第16页 |
1.2.2 煤系矿产资源的概念 | 第16-18页 |
1.2.3 鄂尔多斯盆地煤系矿产资源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4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2.5 存在问题 | 第20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23-24页 |
1.6 创新点 | 第24-25页 |
2 地质背景 | 第25-33页 |
2.1 构造特征 | 第25-28页 |
2.1.1 区域构造 | 第25-26页 |
2.1.2 基底特征 | 第26-27页 |
2.1.3 盆地构造 | 第27-28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28-30页 |
2.3 含煤地层 | 第30-31页 |
2.3.1 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 | 第31页 |
2.3.2 侏罗系含煤地层 | 第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演化历程与构造格局 | 第33-75页 |
3.1 盆地构造演化-热历程 | 第33-65页 |
3.1.1 盆地构造演化史 | 第33-37页 |
3.1.2 盆地埋藏史 | 第37-39页 |
3.1.3 盆地构造热事件 | 第39-40页 |
3.1.4 盆地生烃史 | 第40-65页 |
3.2 鄂尔多斯盆地赋煤带构造特征 | 第65-73页 |
3.2.1 西缘褶皱逆冲赋煤带 | 第67-69页 |
3.2.2 东缘挠曲赋煤带 | 第69-70页 |
3.2.3 伊盟隆起赋煤带 | 第70-71页 |
3.2.4 天环坳陷赋煤带 | 第71-72页 |
3.2.5 陕北单斜赋煤带 | 第72页 |
3.2.6 渭北断隆赋煤带 | 第72-7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4 鄂尔多斯盆地煤系矿产赋存特征及其构造控制 | 第75-91页 |
4.1 盆地煤系矿产资源赋存特征 | 第75-76页 |
4.2 构造-热演化对煤系矿产资源赋存的控制 | 第76-81页 |
4.2.1 构造演化历程影响含煤岩系的改造程度 | 第77页 |
4.2.2 构造应力场为煤系矿产资源调整定位提供动力 | 第77-80页 |
4.2.3 构造隆升与沉降决定煤系矿产资源现今赋存状况 | 第80页 |
4.2.4 构造热事件对煤系矿产资源的控制作用 | 第80-81页 |
4.3 构造格局对煤系矿产资源赋存的控制 | 第81-89页 |
4.3.1 西缘褶皱逆冲赋煤带煤系矿产赋存规律 | 第82-83页 |
4.3.2 东缘挠曲赋煤带煤系矿产赋存规律 | 第83-86页 |
4.3.3 伊盟隆起赋煤带煤系矿产赋存规律 | 第86-87页 |
4.3.4 天环坳陷赋煤带煤系矿产赋存规律 | 第87页 |
4.3.5 陕北单斜赋煤带煤系矿产赋存规律 | 第87-88页 |
4.3.6 渭北断隆赋煤带煤系矿产赋存规律 | 第88-8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5 煤系矿产资源耦合成矿模式 | 第91-111页 |
5.1 煤系矿产资源组合类型 | 第91-98页 |
5.1.1 石炭-二叠纪煤系矿产资源组合类型 | 第91-95页 |
5.1.2 侏罗纪煤系矿产资源组合类型 | 第95-98页 |
5.2 煤系矿产资源耦合成矿模式 | 第98-109页 |
5.2.1 煤系气耦合成藏实例浅析 | 第98-106页 |
5.2.2 煤系矿产资源耦合成矿模式 | 第106-10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6.1 主要成果 | 第111-113页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作者简介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