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技术路径 | 第12页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页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1.3 文献评述 | 第16页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2.2.1 县域旅游 | 第16页 |
2.2.2 全域旅游 | 第16-17页 |
2.3 全域旅游的支撑理论 | 第17-19页 |
2.3.1 旅游时空理论 | 第17-18页 |
2.3.2 产业集聚理论 | 第18页 |
2.3.3 旅游消费者行为理论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新郑市进行全域旅游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 第19-26页 |
3.1 新郑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 | 第19-20页 |
3.1.1 新郑自然条件分析 | 第19页 |
3.1.2 新郑历史人文分析 | 第19-20页 |
3.1.3 新郑社会经济分析 | 第20页 |
3.2 新郑全域旅游发展优势分析 | 第20-23页 |
3.2.1 交通区位优势 | 第20页 |
3.2.2 文化区位优势 | 第20-21页 |
3.2.3 旅游资源优势 | 第21-23页 |
3.2.4 旅游区位优势 | 第23页 |
3.3 新郑旅游发展成就分析 | 第23-25页 |
3.3.1 黄帝故里品牌享誉海内外 | 第23页 |
3.3.2 旅游产业得到进一步重视 | 第23-24页 |
3.3.3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 第24页 |
3.3.4 旅游景区建设提档升级 | 第24页 |
3.3.5 乡村旅游和精品农家乐蓬勃发展 | 第24-25页 |
3.3.6 城市取得系列荣誉成就 | 第2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新郑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26-32页 |
4.1 对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及认定标准寻找差距 | 第26-29页 |
4.1.1 对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的评估结果 | 第26-28页 |
4.1.2 对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的评估结果 | 第28-29页 |
4.2 新郑推动“全域旅游”制约因素 | 第29-31页 |
4.2.1 综合管理体制不顺畅 | 第29页 |
4.2.2 旅游要素体系不完善 | 第29-30页 |
4.2.3 旅游产业融合不深 | 第30页 |
4.2.4 配套设施供给不足 | 第30页 |
4.2.5 智慧旅游系统滞后 | 第30页 |
4.2.6 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 第30-31页 |
4.2.7 共建共享意识淡薄 | 第3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五章 新郑“全域旅游”发展的突破路径与保障措施 | 第32-44页 |
5.1 新郑“全域旅游”发展的突破路径 | 第32-38页 |
5.1.1 科学规划发展路径,确立“老家门户”定位 | 第32-33页 |
5.1.2 旅游开发破局路径,完善旅游要素体系 | 第33-34页 |
5.1.3 全域旅游深化路径,促进旅游产业融合 | 第34-36页 |
5.1.4 品牌形象强化路径,做大营销宣传推广 | 第36-37页 |
5.1.5 旅游开发国际化路径,提升旅游发展格局 | 第37-38页 |
5.2 新郑“全域旅游”发展的保障措施 | 第38-43页 |
5.2.1 创新综合管理体制,树立共建共享意识 | 第38-39页 |
5.2.2 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 第39-40页 |
5.2.3 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搭建智慧旅游平台 | 第40-41页 |
5.2.4 创新旅游资金机制,突破资金缺乏瓶颈 | 第41-42页 |
5.2.5 制定培养培训计划,强化旅游人才保障 | 第42-4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