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原子能技术论文--放射性废物管理及综合利用论文--放射性废物及其处理论文

模拟放射性有机废液的吸收法处理与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引言第11-29页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7页
        1.2.1 放射性有机废液的来源第12-13页
        1.2.2 放射性有机废液处理方法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3 放射性有机废液吸收法处理技术研究现状第18-27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7-28页
    1.4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第28-29页
第2章 实验方法第29-33页
    2.1 实验器材第29-30页
        2.1.1 实验仪器第29页
        2.1.2 实验药品第29-30页
    2.2 实验目的及配方思路第30页
    2.3 表征与测试第30-33页
        2.3.1 热重差热分析第30页
        2.3.2 物相表征第30页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第30-31页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第31-32页
        2.3.5 综合热分析仪第32-33页
第3章 吸收剂的吸收性能研究第33-57页
    3.1 吸收废TBP相关有机液体的性能研究第33-40页
        3.1.1 吸收TBP性能第33-34页
        3.1.2 煤油的吸收性能第34-36页
        3.1.3 30%TBP-煤油的吸收性能第36-38页
        3.1.4 真空泵油的吸收性能第38-40页
        3.1.5 吸收性能对比第40页
    3.2 吸收醇类有机液体性能研究第40-46页
        3.2.1 对模拟废液乙醇吸收性能第40-42页
        3.2.2 对模拟废液异戊醇吸收性能第42-43页
        3.2.3 对模拟废液正丁醇吸收性能第43-44页
        3.2.4 对酯类有机液体吸收性能的研究第44-45页
        3.2.5 N910与N960对模拟废液吸收性能对比第45-46页
    3.3 动力学过程研究第46-53页
        3.3.1 乙醇第46-47页
        3.3.2 异戊醇第47-48页
        3.3.3 正丁醇第48-49页
        3.3.4 乙酸乙酯第49-50页
        3.3.5 TBP吸收量动力学方程第50-51页
        3.3.6 煤油吸收量动力学方程第51-52页
        3.3.7 真空泵油吸收量动力学方程第52-53页
    3.4 聚类分析第53-55页
    3.5 本章小节第55-57页
第4章 温度对吸收的影响研究第57-61页
    4.1 温度对饱和吸收TBP的影响第57-58页
    4.2 温度对饱和吸收煤油的影响第58页
    4.3 温度对吸收 30%TBP-煤油的影响第58-59页
    4.4 温度对吸收剂的影响第59-60页
    4.5 本章小节第60-61页
第5章 分析表征与作用机制研究第61-102页
    5.1 有机液体与吸收剂间作用的红外吸收光谱研究第61-83页
        5.1.1 红外吸收光谱的特点第61页
        5.1.2 N910和N960的分析第61-62页
        5.1.3 煤油与N910和N960的作用第62-69页
        5.1.4 TBP与N910和N960的作用第69-75页
        5.1.5 30%TBP-煤油与N910和N960的作用第75-78页
        5.1.6 真空泵油与N910和N960的作用第78-83页
        5.1.7 N960与水的相互作用第83页
    5.2 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第83-87页
    5.3 有机液体与吸收剂间作用的热重研究第87-89页
        5.3.1 N910的热分析研究第87-88页
        5.3.2 N960的热分析研究第88-89页
    5.4 有机液体与吸收剂间作用的差热研究第89-98页
        5.4.1 N910与有机液体的相互作用研究第89-93页
        5.4.2 N960与有机液体的相互作用研究第93-98页
    5.5 吸收效果初步验证第98-100页
        5.5.1 吸收含重金属镉溶液的验证第98-99页
        5.5.2 吸收含铀废液验证第99-100页
    5.6 本章小节第100-102页
结论第102-104页
    下一步工作建议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晚期构造运动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咸化湖盆油气成藏的影响
下一篇:湘西花垣MVT型铅锌矿集区成矿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