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禾谷镰刀菌与赤霉病 | 第12-15页 |
·禾谷镰刀菌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赤霉病的症状、侵染过程及危害 | 第13页 |
·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机理 | 第13-15页 |
·植物抗病防御的病理生理 | 第15-20页 |
·植物抗病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 | 第16-17页 |
·植物细胞壁在抗病和感病中的作用 | 第17-19页 |
·植物的基础免疫和NB-LRR | 第19-20页 |
·基因全长的克隆方法 | 第20-23页 |
·3’RACE or 5'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即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 | 第20-22页 |
·计算机杂交 | 第22-23页 |
·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双杂交技术 | 第24-26页 |
·蛋白片段互补分析方法(protein-fragment complementationassay,PCA) | 第26-27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42页 |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植物材料 | 第28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28页 |
·酶与各种生化试剂 | 第28页 |
·试验用的引物和寡核苷酸 | 第28-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42页 |
·不同R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RNA的纯化、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1-32页 |
·PCR扩增及电泳、胶回收、载体的构建 | 第32-33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大肠杆菌的转化和质粒提取 | 第33-35页 |
·酵母双杂交中常用方法 | 第35-38页 |
·提取阳性克隆的酵母质粒并对文库插入片段测序 | 第38-39页 |
·与诱饵互作基因全长的获得 | 第39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9-40页 |
·载体的构建 | 第40页 |
·酵母双杂交作用的进一步确认 | 第40页 |
·半定量RT-PCR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2-58页 |
·镰刀菌接种诱导后小麦穗部总RNA的完整性以及禾谷镰刀菌RNA的完整性 | 第42-43页 |
·镰刀菌接种诱导后小麦穗部总RNA | 第42-43页 |
·禾谷镰刀菌总的RNA | 第43页 |
·镰刀菌木聚糖酶基因FGX对小麦文库的筛选 | 第43-52页 |
·镰刀菌木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诱饵载体FGX-pGBKT7的构建 | 第43-46页 |
·FGX-pGBKT7对小麦酵母表达cDNA文库的筛选 | 第46-47页 |
·FGX-pGBKT7和W67、wl(Rubisco)全长基因互作的验证 | 第47-48页 |
·wl(Rubisco)、67基因特征的研究 | 第48-52页 |
·S16基因对小麦文库的筛选 | 第52-58页 |
·小麦S16基因的克隆及诱饵载体S16-pGBKT7的构建 | 第52页 |
·S16-pGBKT7对小麦酵母表达cDNA文库的筛选 | 第52-53页 |
·S16-pGBKT7和S15全长基因互作的验证 | 第53-54页 |
·S15基因特征的研究 | 第54-56页 |
·S15基因的半定量RT-PCR分析 | 第56-58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8-62页 |
·讨论 | 第58-59页 |
·FGX在镰刀菌侵染植物时的作用 | 第58页 |
·克隆基因的相关分析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培养基、溶液的配制及载体图谱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